第1112章 天王[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乡村小说]https://m.xcxs8.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佛经上常说,佛菩萨开坛说法,天界八部应者云集,皆洗耳恭听,毕恭毕敬。这也只是西方教盛时的光景,不免有些夸大的成分。
自从修罗教和夜叉教相继崛起,西方教在天界的地位已是江河日下,十二金人到地界传教,也无太大成绩。所以帝俊来到天界之后,双方才能一拍即和,西方教也是凭借帝俊的支持,重新压倒修罗和夜叉两教。
帝俊虽是四象天尊之一,位居神王之位,至高无上。但神族只有道术,并没有什么宗教。阐截两教和太上老君的道教也是迫于西方教的威胁,张大旗帜,与之对抗。后世西学东渐,也有人提倡将儒学改造成儒教,对抗泰西文化。
这就未免有些可笑。大抵宗教皆有所崇信,宗就是顶礼膜拜之义,教就是教义、教化,宗教信徒皆对自家崇信的神灵顶礼膜拜,遵其教义,服其教化。或者求取福佑,或者湔洗忏赎,总之,都是相信冥冥中有强大的神灵,可以救赎或指引自己。都是信从他人,将身心交托给神灵来安顿。
儒学则不同,儒家圣贤虽然也Si后尊为神灵,享受供俸。求子、求财、求福、求官的人想来都不会去拜求孔子,而是别有佛菩萨,或者道家的神祇。
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儒家以人为本位,更注重人的作用。‘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Si?孔子说‘多闻阙疑,‘多见阙殆,鬼神之所以在疑似之间,便是人的识力尚无法感知,至少不是人人都能感知。所以强辩鬼神的有无必然徒费唇舌,莫衷一是。
况且鬼神是否存在对人类的生活并无太大影响。不能否认,有些人追究鬼神的有无是出于求知yu,而更多人关心的则是鬼神给自身带来的利害,有的人作恶多端,害怕遭到惩罚,有的人生活困苦,希望求取福报。
事实上,三界有b人类更为强大的族类,毫不奇怪。以T质而论,四灵中的凶禽猛兽就远非人类所能应付。人的优长在于群道和器物,所以终能战胜鸟兽。
神族有炼气、炼T两**门,不论R身还是神魂都较人类更为强大,鬼神皆为一种灵T,R眼难以分辨,古人认为神祇都是聪明正直,无所不知的。
纪晓岚的,谈到神祇的昏庸诬谬之处,往往要为其回护缘饰。纪昀便佞善柔,品格本不足道。天庭犹如人间朝廷,神祇如同朝廷官员,凡人对神灵的观感实际也是对官吏的观法。
平民百姓总是希望官吏正直无私,为民作主。这不过是一种美好愿望罢了。
有一位紫霞道人为作序,说江河日下,人鬼颇同。不应该幽冥之中,反是圣贤道场。
不过鬼神的能力强于凡人,监察手段必也远较人类为优,俗话说,‘天道昭彰,报应不爽,神灵确有这种能力。政治较凡间清明一些并非难事。
幽冥之事终究不是凡夫所能改变,所以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鬼神的有无并不重要,即便有,也不是凡人能够左右的。当然更多人关心的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能否兑现。俗话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若问何时才到,怕是遥遥无期了吧,不过人类总还可以保有一个美好的愿望。
或许有一天,你到了那个位置上,执掌生杀大权,便可以惩恶扬善,一展生平抱负。
怕的是人的地位一高,Ai惜羽毛,明哲保身,把那替天行道的志向丢到九霄云外去了。
韩信贫窘之时,遇到过南昌亭长和漂母这样的善人,也受到过淮Y屠户的羞辱。后来韩信功成名就,以千金回报漂母。却将羞辱他的淮Y屠户封为中尉。韩信说我当时本来可以杀了他,但是为这样的人偿命不值得。
但当韩信有能力报仇,洗刷耻辱的时候,他反而选择了以德报怨。这无非是想沽名钓誉,可惜事与愿违,韩信怨怪南昌亭长为善不终,却又bSi至交好友钟离昧释刘邦之疑。结果刘邦也没有放过他。
老子说报怨以德,禅宗说什么以身饲虎,唾面自g,此皆不情之事,出于宗教的博大悲悯则可,用于人事则不可。
‘杀人则Si,伤人者刑。世俗的法则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官府必须惩恶扬善,主持公道,社会才能有良好的秩序。‘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有的恶人遁入佛门,妄想逃脱律法的制裁,这是俗世法则不能容许的。
儒家并不否定鬼神,但不像世俗那样求取福报,或寻求寄托,‘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儒家的祭礼是一种追思,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并不在于鬼族的有无,而在于心灵的追忆、缅怀。所谓英灵不远,鬼神不在冢墓之间,不在天堂、地狱,而在自己的心中。
假如有一天自己寿元耗尽,这种追忆也就自然会停止。至于亡灵是否存在,是否能享受祭品,这也都在假想之中。有的人因思成梦,梦见故去的人,在冥界生活的不好,烧些纸钱祝祷一番,也是为求心灵的安慰。
当然,世人也会向自己的祖先求福报,这也是人之常情,父母没有不疼Ai自己孩子的,这是自然之理,本来无须求告。生活中遇有蹭蹬生意,想来也无人会怨怪自己的祖先。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说,‘生亦我所yu,义亦我所yu,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Si亡是人生的终结,是以无人不Ai惜自己的生命,一切福报也都是建立在身无灾疾的基础之上,否则再多的禄利也无福享受。孔孟对Si亡的态度如此,认为仁义的重要更在生命之上,自然更不会为了现实的禄利求什么神灵。所以儒者自始自终都只相信心中的道义,外在的偶像如果他的道义有可取之处,也不妨x1取研究,对于诸子、佛法皆是如此。
李白说,‘古来圣贤皆寂寞,屈原说,‘众人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用心如此,又安得不寂寞?
&n
第1112章 天王[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