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走进不科学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四十三章 近代华夏物理学史的三两事儿(本章科普较多,建议谨慎订阅[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乡村小说]https://m.xcxs8.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
    直播现场。
    看着台下持续了足足有一分钟的掌声。
    潘院士脸色虽然依旧保持着平静。
    但他的后槽牙却已然死死的咬住了唇腔内壁,双手亦是紧紧的握住了发言台的边缘。
    而台下周绍平、赵政国等人的眼中,更是早就噙满了一层水雾。
    作为新华夏的二代、三代物理人。
    他们为了这一天,等的实在是太久太久了......
    在2022年。
    靠着许多诸如《大国重工》《工业霸主》《材料帝国》之流的工业类网文,不少人多多少少了解了华夏早期的工业史。
    一提及那个年代。
    许多人的脑海中都会冒出血泪、悲壮、励志之类的印象。
    虽然大多人对那个行业的了解依旧不是很深,但多少也算有了相关概念,知道那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不过鲜少有人了解的是。
    华夏的物理学史,甚至要比工业史更加悲壮。
    不同于工业圈的奠基人众多,近代华夏物理学史的奠基人有且只有三位。
    分别是叶企孙、吴有训以及赵忠尧院士。
    其中叶企孙先生比较敏感,此处便不做赘述。
    吴有训院士则是1897年生人,1922年1月到芝加哥大学学习物理学,1923年遇到了恩师阿瑟康普顿。
    吴有训院士在确立康普顿散射图像过程中,曾经做出过非常重大的贡献——他花了数??月的时间,独立测量多种散射体的X射线散射,从而否决了三次辐射假说。
    接着在1925年初。
    康普顿正式宣布关于X射线散射光谱的实验结果。仟????d
    当时哈佛大学著名的物理实验学家布里基曼教授,亲手多次做有关“康普顿效应”的实验,未能得出预期的结果,于是引起了不少国际物理学家对“康普顿效应”的怀疑。
    后来依旧是吴有训院士,协助康普顿对十五种元素散射进行了公开测试,才将这个成果得以实锤。
    正是凭着这个成果,康普顿才在1927年获得了诺奖。
    康普顿在1926年初版的《X射线的理论及实验》一书中,对吴有训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还把吴有训的一张被15种元素所散射的X射线光谱图,以及他自己的以石墨所散射的X射线光谱图并列,作为证实其理论的主要依据。(原图在圣路易斯大学网上图书馆有扫描版)
    因此在1950年之前,国际上普遍将康普顿效应称为康普顿吴有训效应。
    但在吴有训院士回国参加了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参与数理化等基础学科建设后。
    康普顿吴有训效应就和外网的坎爷一样,瞬间的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康普顿效应,即便康普顿本人提出过多次抗议依旧没用。
    在回国后。
    吴有训院士在1956年正式制定科研远景规划,凝炼了原子能、计算机、半导体、计算和统计数学、航空力学等多个重大项目,属于真正的‘国师。
    在学生方面,赫赫有名的伟长先生,便是他的门生。
    另外还培育出了冯端、胡宏纹、王竹溪、葛庭燧、彭桓武、余瑞璜、黄昆等诸多二代院士,属于标准的奠基人概念。
    现如今国内还有一个物理学奖项,名字就叫做吴有训奖。
    不过吴有训院士虽然功勋赫赫,但他相对侧重的是方针的制定和研究。
    若论设备研制和落实,就必须提到另外一人。
    也就是三大奠基人中的最后一位,赵忠尧院士。
    赵忠尧院士是1902年生人,大学时在加州理工学院读书,师从该校校长、诺贝尔奖获得者密立根教授。
    当时赵忠尧院士冒着惹怒密立根的风险,拿到了一个颇具挑战性的实验题目。
    经过一年多夜以继日的刻苦研究,赵忠尧发现了硬γ射线在通过重物质时产生的反常吸收和特殊辐射。
    并将这一重大发现写成两篇论文,于1930年5月、10月先后公开发表——没错,1930年就发了《nature》
    这实际上是正负电子对的产生和湮灭过程的最早实验证据,最终被卢瑟福完善,诺奖也由此颁布给了卢瑟福。
    1931年秋。
    赵忠尧院士得知国内发生了九一八事变,毅然决然的回到国内水木大学任教。
    他第一批教出的学生有王淦昌、周同庆、施士元。
    后续又培养出了赵九章、彭桓武、钱三强、王大珩、陈芳允、朱光亚、邓院士等人。
    华夏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第一台静电加速器、科大的近代物理系、高能物理研究所等等....全部出自赵忠尧老院士之手。
    当初西漠的那声龙吟,便是赵忠尧院士的心血。
    可惜赵忠尧院士逝世于1998年,没有坚持到两弹一星勋章发放的那天。
    与赵忠尧院士同样可惜的是他的学生,仅比他小5岁的王淦昌院士。
    王淦昌院士参与了华夏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
    当时王淦昌院士改名王京,隐姓埋名了整整十四年。
    《横空出世》这部讲述两弹一星元勋的电影中,有句台词想必很多人都印象深刻:
    “你愿意一辈子隐姓埋名吗?”
    在现实历史中,第一个被问到这句话的就是王淦昌院士。
    遗憾的是。
    在1997年夏,90岁的王淦昌院士被无名氏骑车人突然撞到致重伤。
    王淦昌院士因为腿骨骨折卧病了整整半年,加之发妻去世,最终同样在1998年去世。
    两位功勋院士去世的时间,与两弹一星勋章发放的时间只差数月,着实令人遗憾。
    当然了。
    既然提到了赵忠尧院士,这里就顺带辟个谣。
    如今互联网上很多营销号提及赵忠尧院士,必然会提到一个故事:
    赵忠尧院士在抗战时期为了不让水木大学的50毫克镭落入鬼子手里,特意打扮成了一个乞丐,用一个铅罐带着镭到了昆明,把它送到了位于长沙的梅贻琦校长手里。
    有些营销号还会配个黑白的乞丐照,说这就是长沙校门口拍下的影像。
    更离谱的还会写着什么【为了避开检查,他常常走小路,穿越荆棘丛林,跋山涉水,有一次险些失足掉进滚滚江水中】。
    或者就是长沙的保安拦住了赵忠尧院士,恰巧当时梅贻琦校长走出来了,赵忠尧扯着沙哑的嗓子喊了声梅校长,二人激动的握着手,泪流满脸的交接了铅罐......
    而事实是什么呢?
    很遗憾。
    赵忠尧院士并没有护送过镭。
    网络上盛传的那张照片是解放前魔都一位乞丐的照片,至于护送镭的故事嘛.....
    这件事的主人公叫做阎裕昌,是水木大学物理学系留守在校内的技术员,也是赫赫有名的烈士之一。
    当时他在工人的配合下。
    先将镭转移到了家中,后设法送到了津门,交给叶企孙教授,使它在西南联大的教学和科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前面加个即可访问,这是水木大学校友会官网的水木校史,在“日寇在清华园的暴行”的第二段就记录有这件事)
    所以也不知道造这种谣的人到底是个什么心态,拿着别人的故事去二创自我感动
    即便没有这种事,赵忠尧院士的地位和贡献本就很崇高了。
    更别说阎裕昌先生后来一直在为冀中供给部制造地雷,是冀中平原轰轰烈烈的“地雷战”的灵魂人物,在1942年被俘虏后壮烈牺牲。
    这样一位烈士的事迹却被某些营销号抹去嫁接,真的是无耻至极。(这段情节写完我才发现占了很大板块,但想了想还是不删了,介绍了那么多外国近代物理的故事,我觉得有必要写点咱们自己的近代物理史)
    话题再回归原处。
    赵忠尧院士除了实际贡献之外,最知名的就是他的长远目光。
    或许是由于他和钱老都被海对面限制过人身自由的缘故。
    赵忠尧院士回国之后,就始终将海对面视为了假想敌。
    同时在中科大近代物理系成立当天,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
    当时他的手上拿着一把沙子,对台下道:
    “看到这些(沙子)了吗?比起飞机大炮,我们更要关注比沙子更小的领域。”
    “几十年后,海对面别说让我们研究沙子了,他们很可能连握住沙子的机会都不给我们。”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华夏搞出了原子弹,甚至搞出了氢弹。
    天宫飞上苍穹,嫦娥登临广寒。
    但唯独高能物理领域,华夏没有一丁点儿的话语权。
    一个∧符号,就能喊出不知道多少种口音。
    什么兰布达,纳木达,甚至卡布达都出来了.....
&nb

第四百四十三章 近代华夏物理学史的三两事儿(本章科普较多,建议谨慎订阅[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