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走进不科学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零九章 靶向药上马![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乡村小说]https://m.xcxs8.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本土驴?”
    病房内。
    听到徐云嘴中冒出的这个词儿。
    端坐在座位上的老郭,眼下顿时露出了一抹果然如此的神情。
    果真是驴啊......
    首都那边把徐云死命当驴压榨,徐云则死命把驴当驴压榨,怎么感觉有些喜感呢......
    接着他顿了顿,把心绪拉回了现实,又对徐云问道:
    “小韩,本土驴的细胞倒是确实比人体要更容易获取,但这玩意儿真的能检测出来DNA的差异吗?”
    “......该不会是你平时驴毛吃多了心有怨言,所以想着报复回去吧?”
    说到最后,老郭的表情隐隐有些古怪。
    徐云过去这些日子可没少迫害基地那些本土驴,很有代表性的就是之前“诛仙剑”项目搞出的驴浆薄膜。
    据老郭所知,如今基地里的几百头驴甚至凑不出二十根毛了......
    不过在他对面,徐云却认真的摇了摇头,解释道:
    “郭工,我可没骗您,本土驴的基因和外国驴还真有些不一样。”
    “要不然凭啥咱们本土驴的顶浆分泌液能搞出那种薄膜,外国驴却都不行呢?”
    徐云这次还真不是蓄意报复。
    当初在提及易安菌扩增培养的时候,徐云和好基友裘生曾经聊过两篇论文。
    也就是和
    论文的课题发生在2014年。
    当时由华夏基因库牵头,中科院的杨焕明院士曾经组织过一次对驴的基因测序,那也是世界首个大型的驴基因组项目。
    在后来的检测过程中,检测团队曾经发现过不少非常奇怪的情况。
    比如说.......
    本土驴的体内会产生少量的巯基乙酸钙,也就是脱发剂的成分。
    又比如他们发现在本土驴中,会出现一种LightPoint的表型,简称LP表型。
    在这种表型下。
    MC1R基因的突变体在影响毛发的同时,还会影响PepT1基因CDS序列的扩增。
    这直接导致了驴毛杨氏弹性模量存在一个很奇怪的比例,而且相当相当明显。
    例如相对湿度从0增大到100%的情况中,驴毛轴向肿胀仅有1%。
    而杨氏模量与切变模量的比值,却从217∶1减小到了15∶1。
    除此以外,
    本土驴的毛发上还检测到了一种与高嫩度组存在225个差异代谢物的磷酸戊糖途径产物,这篇研究结果还上了自然的子刊。
    因此这些表型在DNA测序流程中,完全可以用来作为测试点位。
    某种意义上来说。
    本土驴和外国驴检测起这种表型,甚至要比正常人与肿瘤还要更容易一些。
    “......”
    听到徐云这番话后。
    老郭脸上的表情也跟着犹疑不定了起来。
    似乎.....
    还真有些道理?
    毕竟之前为了保证能够拥有驴浆薄膜的“独家代理权”,兔子们也确实曾经实验过各类品种的外国驴。
    例如巴基斯坦驴、霓虹驴、埃及驴等等.....
    但一轮轮实验下来,还真只有本土驴才能生产出符合要求的驴浆薄膜——否则兔子们也不会有底气拿它做交易了。
    如果从基因角度进行解释,似乎也确实能解释得开?
    随后他沉吟片刻,决定把这事儿先搁到一旁,再次看向了徐云:
    “小韩,既然DNA测点的问题能用本土驴解决,那你就把剩下需要的东西一起说完吧。”
    “如果基地这边条件设备都符合要求,那我们就立刻着手研究,要是还缺什么,那就尽早和首都方面进行联络补充。”
    徐云闻言立刻嗯了一声,思索片刻,解释道:
    “除了结构和靶点之外,靶向药剩下的就是各个环节的酶和试剂了,这方面涉及到了比较多的化学步骤......”
    “毕竟药物和靶点想要结合,肯定需要一些特定的酶进行识别和结合嘛,还有PCR技术想要完成扩增,也需要的DNA聚合酶。”
    徐云话一说完。
    老郭便点了点头,表示了理解。
    虽然他之前从未接触过靶向药的概念,但酶这玩意儿他还是知道的。
    酶的发现最早可以追溯到1897年,当时德国化学家布希纳从磨碎的酵母细胞中提取出了能使酒精发酵的酿酶。
    从那以后。
    酶的概念便进入了生物学界的视野。
    接着在1930年。
    海对面的生化学家诺斯勒普等人分离提纯了胃蛋白酶,证明了酶的本质是蛋白质。
    按照正常历史轨迹。
    再过三年,诺斯勒普便会因为这个发现而获得诺贝尔奖。
    如今化工界的制酶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勉强自成体系的程度,哪怕是国内也同样如此。
    所以老郭一听徐云提及靶向酶,便很快跟上了他的节奏。
    接着徐云顿了顿,又竖起了一根食指:
    “首先说说PCR需要的酶吧,这种酶欧洲其实已经有提取先例了,主要来自大肠杆菌。”
    “只要把大肠杆菌进行培养、离心处理以及提取,就可以得到这种酶。”
    众所周知。
    PCR技术的基本原理,就是是通过引物与DNA模板链的互补配对。
    接着在PCR反应体系中利用酶的催化作用,将模板DNA扩增到指定的倍数。
    PCR反应的第一步是将DNA双链分离成两个单链,然后通过引物与DNA的两端配对,形成一个双链DNA的起始结构。
    接下来。
    辅助酶通过DNA聚合作用,在双链DNA的起始结构上开始向下合成DNA链。
    后世这方面常见的是Taq酶,它提取自水生栖热菌,拥有的蛋白质有很强的抗高温能力。
    但另一方面。
    它的提取技术要求却很高,基本上要八十年代末期才会出现比较完善的提取工艺。
    说来也巧。
    上辈子徐云在写一本叫做的的时候,恰好也写过手搓PCR技术。
    结果那时候遇到了一个读者,徐云还没写完情节呢,就在连着问Taq酶要怎么解决。
    这是很典型的用上帝视角在说话,因为徐云tmd压根就没打算用Taq酶啊......
    比起Taq酶,大肠杆菌分离的Klenow酶完全可以起到相同的效果。
    实际上。
    PCR技术诞生之初,使用的正是Klenow酶。
    这种酶的提取技术非常简单,只要有离心机就够了,剩下的其他环节都可以很轻松搞定。
    只是相对Taq酶而言,Klenow酶并没有那么耐高温,很容易出现变性。
    也就是在实验中,每个循环都要重新添加一次酶,严重阻碍了PCR技术的普及推广。
    但问题是徐云现在并不打算立刻就推广PCR技术,他需要的是用这项技术给杨开渠生产出靶向药治病。
    就像北宋副本徐云手搓发电机一样。
    那时候的徐云只要保证能够提供可以完成电解的电力就行了,又不是要手搓一个核电站。
    北宋那时候有老苏这个土财主进行撒币,眼下徐云背靠的则是偌大的国家。
    虽然这年头的兔子们依旧很穷,但给每个循环都添加Klenow酶的财力和能力多少还是有的。
    “从大肠杆菌里头提取酶?”
    老郭闻言眨了眨眼,下意识问道:
    “小韩,微生物领域的离心.....这种操作应该需要精度很高的仪器吧?”
    “欧洲那边可能不是啥问题,但以咱们国内目前的情况来说,一时半会儿能凑得齐吗?”
    “当然可以。”
    徐云却很轻松的点了点头,眉头看不见丝毫皱起,很是自信的解释道:
    “郭工,虽然从流程上来说,来说它需要摇床和精

第六百零九章 靶向药上马![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