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摘古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一十九章:皇帝的小金库[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乡村小说]https://m.xcxs8.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的那种,关键是盐铁商人也不太好吭声,主要是他们也害怕朝廷将盐铁经营权要回去。
    公私分明的制度沿袭至唐宋,唐朝国力强盛,发生变化相对较少。
    到了宋代,宋太祖考虑开国少不了打仗,打仗就是烧钱,于是专门设立了“封桩库”,把每年多余的钱放到里面,有备无患。
    法理上这依旧是属于国家财政,可惜创业者的头脑低估了富二代的浪,宋朝本身有钱,傻子放着一大堆银子不用,于是放着放着就放到了皇帝的腰包里了。
    不过大宋那群官员精明着呢,只要战事吃紧,国库有点儿乏力,官员就惦记起皇帝的私房钱了。
    于是,君臣之间因为钱这点儿事儿,矛盾就发生了。
    拿宋真宗来说,这位皇帝最常说的两句话就是:
    切诫三司,毋得复有假贷。
    内藏库专副以下,不得将库管钱帛数供报及于外传说,犯者处斩。
    什么意思呢?
    第一句话是说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别总惦记着我的钱,自己挣去!
    第二句话是威胁管私房钱的官员,禁止透露我的存折余额,但凡多嘴一句,小心我弄死你。
    当然,大宋正面例子也是有的,宋仁宗有多次是直接从私房钱补贴国家财政,数目也不小。可后世偏偏上来个搞艺术的宋徽宗,公私兼顾,皇家的政府的钱都给他倒腾得差不多,国家就差不多说再见了。
    大宋玩儿完,明清可是越来越聪明了。
    这次不是政府问皇室要钱,而是反其道行之。
    皇帝向政府要钱。
    明朝奇葩皇帝多,觉得国库的钱不是自己的钱,时不时就去敲诈一笔。
    除了敲诈政府财政,明朝皇帝还脑洞大开,自己创业搞创收。
    武宗朱厚照在后宫里开市场做买卖,自己做店长,赚钱存入自己的小钱包,后来市场越开越大,就到宫外开皇店,放驴打滚儿贷,收入巨大。
    结果呢?
    兴许是知道钱难赚,屎难吃,这些皇帝赚了钱却不舍得花,准确来说是不舍得为政府花钱,连打仗缺钱也不给。
    一路抠抠搜搜,最终将最后一个汉人王朝给抠完了。
    到了清代,统治者需要用钱时,就从国库支出,每年十万两,支出来的钱由内务府管理,与户部保持独立。
    清初皇帝也定下祖训不能伸手到户部要钱。可是皇帝花钱也没有准头,像乾隆南巡,公家费用大,私人的费用也不少,缺钱了也不好问户部要,所以乾隆发明了‘议罪银。
    简言之,交钱免去一定的罪,官员有钱,花钱免罪,再多也愿意给,反正还有机会捞回去。
    这个钱,一个钮钴禄姓氏的中堂大人交得最熟悉。
    这种创收虽然不妥,但好赖没有违反老祖宗的原则。
    可惜到了清末,慈禧又忘了规矩,伸手从户部要钱修建了颐和园,要知道这笔钱可是预作海军军费的。
    最后…约翰国一炮轰开了函夏国东南部的大门。
    回顾历史,中原王朝的皇帝,开设小金库的法子是一个比一个高明,而阿史那氏的老祖先,学习的就是中原文化。
    那么在那个草原矿业还没有大规模开发的时代,底下众多部落盯着,这些可汗如何为自己创收?

第六百一十九章:皇帝的小金库[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