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道魂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章 明誓(二)[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乡村小说]https://m.xcxs8.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孙婆婆发完誓,站起身来,冷笑道:“明誓归明誓,如果你不先赔偿了我的损失,也是枉然!”
    见孙婆婆步步紧逼,庙外围观看热闹的人们也不禁为王寡妇打抱不平,愤愤地说道:“既然已经明誓了,那也要等誓言落实了再见个分晓啊!”
    就在众人和孙婆婆纠缠之际,忽然几个人远远地喊道:“快去救人,憋死人的漩涡里淹死了几个孩子!”
    憋死人和王八坑当年都是村里比较邪乎的水坑。憋死人,其实是一个地名所在,那一带都叫做憋死人。说起憋死人,还有一个悠久的历史典故。
    建文帝二年农历五月三十(1400年4月4号),朱元璋的四子朱棣为了争夺皇位与大哥朱允文的儿子朱标在河北滹沱河一带展开激战,其中正定府为主战场。双方在此共投入兵力八十万,经过一年之久的拉锯式战役,燕王朱棣以极大的代价最终胜出,并追至侄子建文帝于南京,迫使建文帝自焚。1403年,朱棣即位,改号永乐。后迁都北京,是为明成祖。史称靖难之役,或燕王扫北。
    1399年,燕王朱棣号称靖难之师,一路南下,挥师南京,途径河南河北时遭到了当地军民的顽强抵抗。据《明史》记载,燕军在战争中烧杀抢掠最为严重,杀无遗类。在真定(今正定)、顺德(今邢台)广平尤为甚,每至一处必屠城之,仅在真定斩首三万级。白河沟一仗,燕王乘风纵火奋击,斩首三万余,溺毙十余万。无度的杀戮,这就造成了晋鲁豫当地人口的急剧减少。此后的蝗灾,更是雪上加霜,人们非逃即亡,一时间赤地千里无人烟。史书记载,村庄毁去十之八九,民仅存十之一二。特别是河北这块地方,到处是“青磷白骨,满目荒凉”。“春燕归来无觅处,赤地千里无人烟”。经过四年的靖难之役,朱棣打下南京,当上皇帝后,又对终于其侄子的官员军队和反抗过她的百姓加以打击报复使晋冀豫三地百姓又一次受到屠戮,加剧了这些地方的灾难。
    憋死人,原来不叫憋死人,叫做金光寺,这里寺庙宏伟,香客云集,晨钟暮鼓,佛音袅袅。是一处佛门圣地。朱棣的大将朱炳文奉命要剿灭这一带的乱党,当然连和尚也不放过。他们处死和尚的方式简单而粗暴。就是挖个坑,把这些和尚栽到里面。头朝上,脚朝下,然后把土埋到脖子,只留一颗头颅露出地面。接着便让战马驾驶着耙镂,过去之后,这些和尚的头都会被齐刷刷的镂了下来。后来,有一个战将看不过去,就上报朝廷,于是朱棣便下令免除这些和尚的酷刑,可是圣旨到达的时候,这些和尚因为在土里埋得时间过长,早已活活的憋死了。于是,这一代就被叫做憋死人。
    金光寺的后院,有一个大水井,这本是和尚们挑水饮用的水源,水平如镜,水质清冽,甘甜异常,甚至能看到水底的沙砾。井口不小,直径约有十来米左右,周围有一米来高的护堤,一防污水流入,二防孩童下井嬉水捕鱼。这口井不深,约有三四米深,可是里面的水却好得出奇,无论再大的旱情,它的水文却丝毫不受影响,于是周围的村民就经常用来浇地饮用。可是那些和尚死后,这个水井里的水忽然变得浑浊不堪,从井里还发出阵阵的腥气,村民们再也不敢饮用。只是这样也就罢了,在水井的中央竟然出现了斗大的漩涡!常年旋转不息,并发出低低的怒吼声,有人说,他见过这个漩涡里,曾露出一个和尚脑袋。不论真假,反正憋死人这一带就成了凶地,而那口井,人们就叫做漩涡坑。因为那边上的护堤早已不复存在,整口井壁周围砌着的石块也早已坍塌,整个水井现在就像一

第三十章 明誓(二)[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