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整河山之南北朝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40章:喜事不断(3)[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乡村小说]https://m.xcxs8.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r/>    比如火力发电科研院、水力发电科研院、铁路科研院、水利设施科研院、交通设施科研院、通讯设施科研院、农业科研院等等若干细化的科研院。
    负责军工产品的几个科研院单独划分到军事管理委员会管理。
    内阁单独成立教育部,负责全国范围内的各级学堂的管理和考试类人才选拔,确立了选拔人才的标准和方式。
    将原有赵系的商业体系和后来各地区建立的各类工厂纳入国家统一管理。
    内阁下单独成立国家资产管理委员会,管理这些资产和各个企业。
    华国建立之后,内阁各部门针对目前的情况制定了未来五年经济发展目标。
    并对每一年经济发展的具体目标进行细化。
    目前主要的任务是发展经济,促进生产,在那些条件允许的地区继续开垦良田。
    积极建设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整体的交通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农田水利灌溉设施,江河湖泊防旱防涝防洪设施,通讯设施,公共医疗卫生设施,公共教育设施等等。
    交通基础设施中要做好全国公路交通的规划。
    命令各省、各军区、各生产线建设兵团、各驻军积极利用农闲时间开展各地的公路大建设运动。
    争取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国范围内公路体系的建设。
    在紧抓公路建设的同时,要积极的进行铁路建设的整体规划。
    在目前现有条件下有能力修筑的平原地区要提前做好规划和修建铁路的准备工作。
    加大力度疏通原有修建的各条运河,在有条件的地区大力发展水上运输的同时,积极发展海上运输。
    继续按赵系原来制定的大修水库的策略,加强各地的水利设施建设。
    政工委员会还提出了宣传口号、宣传方式和方法,口号便是:“大干三年!旧貌换新颜!”
    鼓励生育,恢复人口,有计划地进行人口迁移。
    第十二军区有广袤的平原,在那里人口稀少,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各人口较多的地区向人口较少的地区进行有计划的人口迁移。
    用华夏民族人口优势去稀释那些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密度。
    逐步的加大边疆地区的开发力度,加速那些少数民族与华夏民族的融合。
    加强在边疆以及少数民族这各级学堂,开展全民识字运动,用文化因素逐渐淡化各地区的民族差异。
    建国后各方面都调整完毕,华国这台国家机器便开始了高速的运行。
    多少年来备受压迫的普通百姓终于迎来了安定、幸福的生活!
    他们拥有了国家分配给的土地,有了土地便有了最基本的生存条件。
    特别是近两年风调雨顺,加之各种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全国各地都都呈现出丰收的景象。
    农民们吃饱了肚子,有了余粮,生活变得更加有希望,因此他们积极的响应国家提出的各种号召。
    各级政府积极的引导,各级政工委员会部门积极的宣传,各个军区、各个省都掀起了大建设的浪潮。
    各地的农民不再像以前服劳役那般愁眉苦脸的去参加一项劳动,而是满面笑容的积极参加各种建设评比活动。
    各级政府部门只负责这些参加劳动的百姓的日常饮食便可。
    与此同时,各种新带回来的种子得到普及,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了大面积推广。
    特别是土豆和玉米这两种可以作为主食的农作物。
    无论是最南端的第八军区,还是最北端的第十二军区、第二军区、第十一军区全部得到了推广。
    这些地方分配到的种子当做宝贝一样进行繁育,当然第一年是不允许人们食用的,全部留做第二年的种子。
    第二军区在王景阳等军区领导的谋划下,在西套平原、后套平原、前套平原建设了大量的水利灌溉设施。
    使这个黄河的几字弯三片大的平原,开垦出了大量的土地。
    这些土地原本就非常肥沃,再加之第二军区很多牧业生产建设兵团。
    这些牧业生产建设兵团能够为农业生产建设平兵团提供大量的肥料。
    第二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各处的庄稼产量都非常高。
    第十一军区也大量的开垦了弱落水和乌梁素水流域的适合开垦农田的区域。
    最主要的是在西辽河西岸的广大平原地区开垦了大量的农田。
    这些区域的土地非常肥沃,特别是西辽河附近的平原地区。
    第十二军区更不用说了,他们军区所辖有更大面积的平原和诸多的辽阔牧场。

第240章:喜事不断(3)[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