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1662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四十五章 人才[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乡村小说]https://m.xcxs8.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却并不是普通的南洋土著,而是葡萄牙人。
    这些西方洋人打得主意十分明智,他们也不可能占下一块地方,就把自己的国民迁移过去。
    所以设立总督府,几乎是后来的西方列强通用的办法。
    在这里认知的官员和国王没有区别,每年通过属地向本国进贡大量的金银财宝。
    而本国需要什么资源,则毫不留情的在当地掠夺。
    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西方许多列强国家在短短的一百年内,积攒了巨大的财富。
    但既然朱慈爝已经熟知了这段历史,就肯定不会再让这些洋人强占先机了。
    “我在锡布延岛,阿鲁苏丹,都设过教育学院,现在在苏禄苏丹也将推行我们汉人的书院。”
    “只不过这两年来,可有进展?”朱慈爝直接问道。
    朱慈爝自从开始挖掘矿场,并且极力保护农民利益后,光是本土自己的产出就赚了不少的赋税。
    虽然要从西方人那儿购买大型的机械设备,但是查理每次来,也会带走这儿特产的瓷器还有茶叶。
    以及南洋汉人织造的绸缎,虽然比不上一些特别精巧的手艺。
    但只要是外来的舶来品,身价本来就不低。
    从这里运送绸缎回去,价格也至少能上涨十倍。
    所以这两年辛苦的经营,朱慈爝的收入不能算差,但是在教育上的投资却是个无底洞,并且短时间内不可能看见成效。
    要知道后世漫长的学术教育,一个人如果足够聪明,读书几乎要贯穿他的幼年到中年时期。
    当然了,以现在的文化水平来说,是远远不需要那么久的。
    而且比起死记硬背的八股文,朱慈爝提倡的是算术,简笔字,以及各类科学基础入门。
    这些东西真要说起来,其实远远没有学八股文那么难。
    很多人以为穿越到古代,学的东西容易,却没想过要做出锦绣文章,至少要熟读四书五经。
    所谓的熟读,是真正的倒背如流,随意摘一段出来,都能流畅的背下去。
    除了四书五经,还有各大儒为四书五经写的注释,不仅仅要背,更要能熟练地运用到题目之中。
    古人读书,找的是真正的天才。
    但对朱慈爝而言,师姐的进步,绝对不是靠着某一个人推进的。
    只有全民的素质教育推进了,每个人都能有自己的机会,选择不同的方向精进研究,这才是有意义的。
    而此刻,负责回答朱慈爝的,竟然一个老熟人。

第一百四十五章 人才[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