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为官治国,必得有才[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乡村小说]https://m.xcxs8.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行的真实意图。
nbsp“原来,长文兄此次前来,是为了劝我支持子桓公子继位?”
nbsp荀彧冷笑着拆穿了陈群的目的。
nbsp“正是!”
nbsp“子桓公子文采出众,却缺乏军功与威望,远不及那位兄长。若他继承大位,必须依赖世家名士的帮助。”
nbsp“此外,我之前已将自己制定的《九品中正制》展示给他,他对这一选拔官员的方法十分认可,颇为赞赏。”
nbsp“此制若能替代现行察举制,成为选拔官员的准则,则不论上至宗室贵胄,下至郡守,皆会出自世家。”
nbsp“这位曹丕公子,不正是文若兄所期待的,能让天子与世家共同治理天下的理想君王吗?”
nbsp陈群侃侃而谈,将曹丕赞颂得无以复加。
nbsp荀彧沉默沉思,许久未开口。
nbsp“天子与世家共治天下……”他喃喃自语,反复重复着这句话。
nbsp忽然间,他的目光变得坚定。
nbsp既然曹公决心改朝换代,此事已无法阻止,那么我荀彧便退而求其次,确保未来的曹氏天子能与世家共同治理天下!
nbsp“那位曹家大公子,残暴不仁,视世家为敌,是天下长治久安的最大阻碍,我绝不会让曹公立他为储!”
nbsp荀彧的决心已定。
nbsp陈群大喜,拱手称赞:“文若乃天下名士之首,有文若相助,大事必成!”
nbsp时值春末。
nbsp曹晚带着天子诏书,抵达了邺城。
nbsp邺城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封王仪式。
nbsp曹操为了展示威势,在邺城南建造高台,召集十万大军,举行了壮观的阅兵仪式。
nbsp汉司空曹操正式进位为魏王,以邺城为魏国都,冀州十郡为魏王国。
nbsp封王后的第三天,曹操在王宫召见了曹晚。
nbsp“子昭啊,听说你在殿上面对天子时,对荀文若态度欠佳。”
nbsp曹操笑着询问。
nbsp“父王应当清楚荀彧,他对父王虽有功劳,但内心始终倾向于汉朝,极力维护汉朝的延续。”
nbsp“当时那种情形,若我一味对他恭敬,那封王诏书恐怕难以取得。”
nbsp曹晚说明了自己的理由。
nbsp曹操微微点头叹息:“当年吕布攻陷兖州,我只剩几座城池,形势危急,文若却始终不离不弃。如今天下即将平定,我实在不愿与他共患难却不能同享富贵。”
nbsp“父王重情重义,儿臣能够理解。”
nbsp然而曹晚说道:“但志不同道不合,若真到分道扬镳之时,父王也别无选择。”
nbsp曹操身形微动,轻轻颔首,暗中对曹晚的果敢表示赞赏。
nbsp“话虽如此,不到最后关头,对荀文若仍需以安抚为主。”
nbsp“毕竟,颍川荀氏乃天下世家之首,荀文若亦为士林领袖。”
nbsp“若荀文若能站在我方阵营,对其他世家将是极大鼓舞,我曹氏代汉之路方可顺畅无阻。”
nbsp曹操此言,让曹晚眉间略显凝重。
nbsp“世家在地方侵吞大量田产,控制无数奴仆,在朝堂中更占据要职,权势熏天。”
nbsp“汉室倾颓,表面说是宦官作乱,实则是世家之患。”
nbsp“这样的隐患,父王难道真想与他们共治天下?竟不想彻底清除?”
nbsp曹晚直言不讳,点明世家的危害。
nbsp曹操苦笑答道:“你以为我不知世家是隐患吗?否则我又怎会推行唯才是举,多次颁布求贤令。”
nbsp“既然如此,父王为何不将这政策坚持到底,而非要依赖世家?”
nbsp曹晚反问。
nbsp“唯才是举,但天下英才大多出身世家!”
nbsp“我若不用世家子弟为官,难道要任用那些目不识丁的农夫治理天下吗?”
nbsp曹操无奈地道出困境。
nbsp曹晚豁然开朗。
nbsp为官治国,必得有才。
nbsp而欲成才,必先读书。
nbsp当时书籍多以竹简形式存在,后世一本轻薄的《论语》,在此时却是几十斤重的竹简。
nbsp竹简何其珍贵!
nbsp普通百姓连温饱都难以维持,哪有余力购置昂贵的竹简?
nbsp不读书,则无才。
nbsp而世家大族个个富甲一方,竹简对他们而言不过几顿饭钱罢了。
nbsp因此,这一时代能读书、有才学、可为官之人,大多出自世家。
nbsp曹操欲除去世家这一隐患,却又不得不倚仗他们来治国理政,形成了难以化解的矛盾。
nbsp归根结底,不过是“读书”二字。
nbsp曹晚淡然一笑,说道:“父王随我出宫一行,定有解决之道。”
nbsp曹操目光微亮。
nbsp“好,父王陪你去!”
nbsp曹操欣然应允。
nbsp父子二人离开王宫,坐上马车片刻后,曹晚引曹操来到邺城东城一处作坊。
nbsp“晚儿,你带我来这儿做什么?”
nbsp曹操满心疑惑。
nbsp“父王稍安勿躁,看过便知。”
nbsp曹晚卖了个悬念,领着曹操步入作坊。
nbsp坊内竹影重重,水池排列有序,上百工匠正忙碌,将竹子捣碎、碾压成浆。
nbsp最终工序完成后,一张张白纸在阳光下晾晒。
nbsp“这是造纸坊?”
喜欢。
第52章 为官治国,必得有才[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