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新编民间故事大杂烩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90章 击壤歌[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乡村小说]https://m.xcxs8.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平阳城外三十里,有片向阳的缓坡。坡上长着几株老桑树,树下支着张青石板,石板上摆着块磨得发亮的土坷垃——那是老丈的34;击壤台34;。
    nbsp老丈年近七旬,穿件洗得发白的葛布衫,腰间系着草绳,手里总攥着块拳头大的土块。每日天刚擦亮,他就蹲在桑树下,把土块往石板上一抛,34;咚34;的一声闷响,接着便哼起那首传了百年的歌谣:34;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nbsp34;老丈!34;村东头的阿福挑着两筐新摘的豌豆跑过来,豆荚上还沾着晨露,34;县太爷派了使者,说要从东边官道过来,要见您!34;
    nbsp老丈手没停,土块又34;咚34;地落回石板:34;阿福,把我那把老锄头擦擦,等会儿要去后坡翻地。34;
    nbsp阿福挠挠头:34;可那使者说,官爷要请您去平阳城,教百姓唱您那首歌;
    nbsp老丈终于直起腰,眯眼望了望东边山尖的朝霞:34;你告诉他,我这把老骨头,经不起官轿颠。34;
    nbsp日头爬到桑树梢时,官道那边传来马蹄声。三匹青骢马拉着辆青布马车,在坡下停住。车帘掀开,走出个穿皂色官服的年轻人,腰间挂着块玉牌,上头刻着34;司农34;二字。
    nbsp34;老丈。34;年轻人作揖,34;在下姓陈,奉尧帝之命来请老丈入朝。帝闻您歌中39;帝力何有39;之句,欲请您教化万民,让天下人都知顺天应人之理。34;
    nbsp老丈蹲下来,用土块在地上画了道线:34;陈官儿,你瞧这地。春种时撒把谷,夏管时除把草,秋收时累弯腰,冬藏时磨把刀——哪样离得了人?帝力再大,能替我扶犁?能替我灌溉?34;
    nbsp陈官儿蹲下来,指尖碰了碰地上的线:34;可老丈的歌里说39;凿井而饮,耕田而食39;,这井是谁凿的?田是谁开的?若没有尧帝治水,没有大禹导河,这平阳城外早成泽国,哪来的桑林、良田?34;
    nbsp老丈笑了,指了指远处的桑林:34;你看那桑树。十年前我还是小年轻,跟着老辈人在这里栽的。那时河水常泛滥,树苗刚扎根就被冲跑。后来大禹治了水,我们才敢往河湾里挪。可你说这是帝力?我倒觉得,是咱们这些种桑的、治河的、挖井的人,把帝力接在了手里。34;
    nbsp陈官儿一时语塞。他原以为这老丈不过是个避世的痴人,此刻听来,倒像藏着许多道理。
    nbsp34;再者说,34;老丈从怀里摸出块黑黢黢的陶片,34;这是我阿爷从陶寺遗址捡的。那时候的人,还不会种粟,只会采野果。后来有了陶,能装水;有了犁,能翻土;有了井,能喝上甜水——哪样不是前人一步一步趟出来的?帝力?帝不过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人罢了。34;
    nbsp陈官儿望着陶片上的纹路,突然想起宫里那幅《百工图》。画里有制陶的、冶铜的、耕田的,每幅画的角落都标着工匠的名字。他忽然懂了老丈的意思:所谓34;帝力34;,原是千万凡人的力。
    nbsp34;老丈,34;陈官儿诚恳道,34;我原想请老丈去教百姓唱那首歌,可老丈这歌里,已经教了最要紧的道理。只是;他从袖中取出片竹简,34;这上面是新制的农谚,记着何时播种、何时除草,老丈能否谱段新曲?让百姓唱着更顺口?34;
    nbsp老丈接过竹简,眯眼读了一遍。竹简上的字歪歪扭扭,却写得实在:34;春争日,夏争时,春争日,夏争时;
    nbsp34;好。34;老丈把竹简往怀

第190章 击壤歌[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