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8章 巴蜀文庙:时光深处的儒韵回响[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乡村小说]https://m.xcxs8.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穆,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看。
    nbsp(三)资中文庙:尊师重教的典范
    nbsp资中文庙因出过南宋赵逵和清代川中唯一状元骆成骧,而散发着独特的文化气息。庙前七孔镂空壁塑大照壁,长数十米,宛如一幅立体画卷。云海波涛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水宫龙府内,龙王正宴请宾客;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的鱼跃龙门图,鲤鱼奋力跃出水面,溅起的水花仿佛要滴落在观赏者身上,仿佛在无声激励着学子们奋勇向前。照壁的背面,刻着历代文人的诗词,字体或苍劲有力,或飘逸灵动,与正面的图案相得益彰。
    nbsp庙门的红墙单孔、双檐斗拱,采用榫卯结构,未用一根铁钉却坚如磐石。门内明成化年间的石碑,碑身刻满文字,记录着文庙的修缮历史。碑前的赑屃,头部微微抬起,眼神威严,仿佛在守护着这片文化圣地。传说摸摸赑屃的头,就能沾到文气,因此每逢考试前夕,这里总会挤满前来祈福的学子。
    nbsp最令人称奇的是大成殿内的孔子站像。别处的孔子头戴十二旒冕冠,身着十二章王服,高坐正殿;而资中的孔子,却身着素色布衣,谦恭而立,双手交叠,目光温和地凝视着前方。原来孔子曾“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苌弘正是资中人。为了表达对老师的敬重,孔子在此“屈尊”站立。这全国独一无二的塑像,将儒家“尊师重教”的理念,化作了永恒的艺术表达。在孔子像前,常年摆放着鲜花和水果,表达着人们对孔子的敬仰之情。殿内的墙壁上,还挂着一些孔子与弟子们的画像,生动地展现了儒家的教学场景。每年教师节,当地的教师们都会来到这里,举行庄严的宣誓仪式,传承尊师重教的传统。
    nbsp(四)温江文庙:祥瑞之光的守护
    nbsp温江文庙,又称柳城文庙或鱼凫文庙,自宋咸平初年落成,便见证了无数岁月变迁。庙前的街道两旁,古柳成荫,枝条随风摇曳,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历经战火与火灾的洗礼,文庙的建筑依然保持着宋代的风格,斗拱飞檐间,尽显古朴典雅。走进文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老的牌坊,上面的题字已有些模糊,但仍能看出当年的遒劲有力。
    nbsp相传在文庙建成之初,每至中秋月夜,大成殿屋顶便会散发出祥瑞之光,光芒柔和,照亮整片夜空。当地百姓纷纷走出家门,朝着文庙的方向跪拜,他们相信这是孔子的智慧之光,能庇佑温江的学子们学业有成。如今,虽然再也没人见过那神奇的光芒,但每逢开学季,家长们依然会带着孩子来到文庙,在孔子像前献上一束鲜花,祈求孩子聪慧好学。在文庙的庭院里,有一棵古老的银杏树,相传是建庙时所种,每到秋天,金黄的树叶飘落,铺满庭院,宛如一片金色的海洋。树下,孩子们在嬉戏玩耍,老人们坐在石凳上,讲述着文庙的故事,欢声笑语回荡在庭院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文庙内还有一座小型的博物馆,陈列着许多与儒学相关的文物。有古老的儒家典籍,书页泛黄,字迹却依然清晰;有历代学子使用过的文房四宝,砚台里仿佛还残留着墨香;还有一些科举考试的试卷,上面的字迹工整秀丽,展现着古代学子的才华。这些文物,无声地诉说着温江文庙的历史,吸引着众多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研究。
    nbsp四、风云际会:乱世中的文化坚守
    nbsp汉晋时期,巴蜀儒学的发展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连。刘备在成都称帝时,皇宫内的书房里,案头摆放着《春秋》与《孟子》。他时常对臣子们说:“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忠义”为旗帜,将儒家思想作为凝聚人心的纽带。曹丕称帝时,他身着素服,为汉献帝发丧三日,以汉室正统自居,赢得了众多儒士的支持。在发丧仪式上,诸葛亮亲自撰写祭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汉室的忠诚与对儒家忠义思想的坚守。
    nbsp丞相诸葛亮的丞相府中,烛光常常亮到深夜。他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融入到治国理政之中。制定《蜀科》时,他虽用法家之术严明律令,却以儒家之本润泽人心。北伐前夕,他在《出师表》中写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不仅是他对蜀汉的忠诚,更是儒家“士”精神的最高体现。在丞相府的花园里,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是诸葛亮的座右铭,也是儒家修身思想的体现。
    nbsp在诸葛亮的影响下,杜琼、谯周、尹默等儒士纷纷投身学术教育。杜琼在成都开设学馆,讲授《尚书》;谯周的书房里,堆满了经史子集,他在此着书立说,培养出陈寿等史学大家;尹默则专注于研究《易经》,他的学说在巴蜀广为流传。这些儒士,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如同点点星火,让儒学在巴蜀的夜空依然闪耀。在学馆里,弟子们围坐在一起,听老师讲学,讨论学问,虽然外面战火连天,但这里却是一片宁静的学术天地。
    nbsp当敌军兵临城下,这些儒士们并未退缩。他们组织民众,修缮城墙,同时在城墙上诵读儒家经典,鼓舞士气。他们坚信,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抵御外敌。在一次守城战斗中,杜琼亲自登上城墙,手持长剑,大声朗诵《诗经》中的战歌,激励着守城将士奋勇杀敌。他的声音坚定有力,感染着每一个人,让大家充满了斗志。
    nbsp五、薪火相传:永恒的精神灯塔
    nbsp巴蜀的文庙,早已超越了建筑本身的意义,成为儒家文化的精神圣殿。它们是活着的史书,一砖一瓦都铭刻着历史的记忆,一梁一柱都诉说着文明的传承。
    nbsp春日,文庙的庭院里,海棠花开得正艳,花瓣落在石阶上,与古老的碑文相映成趣。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诵读《三字经》《百家姓》,清脆的童声回荡在庭院中。老师会耐心地给孩子们讲解每一个典故,让他们从小就感受到儒家文化的魅力。有的老师还会带着孩子们临摹碑文上的书法,教导他们感受汉字的优美与力量。夏日的午后,老人们坐在文庙的回廊下,摇着蒲扇,讲述着文庙的传说。他们的故事里,有文翁兴学的艰辛,有杨厚讲学的风范,也有历代学子寒窗苦读的故事。孩子们围坐在老人身边,听得入神,眼中充满了对古代先贤的敬仰。秋风起时,金黄的银杏叶铺满文庙的小径,游客们踩着落叶,感受着历史的厚重。有的游客会捡起一片叶子,夹在书中,作为此次文庙之行的纪念;还有的游客会在落叶上写下自己的心愿,希望能得到文庙的庇佑。冬雪飘落,文庙银装素裹,宛如一幅水墨画卷,静谧而庄严。此时的文庙,更像是一位沉思的智者,在白雪的覆盖下,诉说着千年的历史。
    nbsp当夕阳为文庙披上金色的外衣,红墙黛瓦在余晖中愈发庄严肃穆。漫步其中,脚下石板路的每一道裂痕,都似在诉说着往昔学子的寒窗苦读;檐角悬挂的铜铃,随风轻响,仿佛在吟唱千年未绝的文化长歌。那些斑驳的壁画、褪色的匾额、长满青苔的石阶,都在无声地讲述着过去的故事。在文庙的一角,有一间小屋,里面收藏着许多古老的书籍和文物,这些都是文庙历史的见证。如今,这里还经常举办文化讲座和展览,邀请专家学者前来讲解儒家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文庙的历史和价值。
    nbsp这些静默的文庙,如同历经沧桑的智者,守望着这片土地,守护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未来的引路人。在时代的浪潮中,文庙所承载的智慧与精神,将如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激励我们在传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坚定前行。而巴蜀大地,也将在文庙的守护下,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文化传奇,让儒家思想的光芒,永远闪耀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未来,或许会有更多的人走进文庙,感受这里的文化氛围,让儒家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一些学校还会组织学生在文庙中举办成人礼,让年轻一代在古老的建筑前,感受传统文化的庄重与神圣,从而更加自觉地传承和弘扬儒家文化。
    喜欢。

第28章 巴蜀文庙:时光深处的儒韵回响[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