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朱熹的巴蜀情缘与理学长歌[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乡村小说]https://m.xcxs8.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暮色中的剑门关被细雨浸染成黛青色,石阶上青苔斑驳,仿佛藏着八百多年前的履痕。南宋淳熙年间,年逾五旬的朱熹负手而立,望着层峦叠嶂间蜿蜒的金牛道,山风掀起他宽大的衣袂,恍惚间,这位理学大儒的身影与巴山蜀水的苍茫融成了一幅流动的水墨画。谁能想到,这位生长于闽北的鸿儒,会与千里之外的巴蜀大地结下如此深厚的渊源,让理学的星火在这片云雾缭绕的土地上,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nbsp一、渊源初起:学术交游牵情丝
nbsp朱熹与巴蜀的缘分,早在其学术成长历程中便已悄然埋下伏笔。他的易学既重义理,又吸收象数,这与长寿学者谯定的学风相近。据《宋史·谯定传》载,朱熹曾受业于刘子翚、胡宪、刘勉之、李侗等名师,而胡宪、刘勉之又曾拜师于程颐弟子谯定,按此传承,朱熹应为谯定的再传弟子。谯定擅长易学,曾协助程颐完成《周易程氏传》,这份学术脉络的牵连,让朱熹的思想与巴蜀学术土壤有了天然的契合点。
nbsp四川绵竹人张栻,更是对朱熹理学思想的最终形成起到关键作用。张栻字敬夫,号南轩,身为南宋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他与朱熹共有三次相见,乾道三年(1167年)的“潭州嘉会”尤为着名,二人相与讨论中和、太极、仁等问题,思想碰撞间,为理学发展注入新活力。朱熹后来多次提及此次会面,赞张栻“超诣卓然,非所可及”nbsp,且二人书信往来不绝,张栻写给朱熹的信有72封之多,朱熹回书也有52封,字里行间满是对学术的热忱与对彼此的惺惺相惜。
nbsp此外,朱熹对四川学者李舜臣赞赏有加。李舜臣为隆州井研(今四川乐山市井研县)人,学《易》于冯时行,亦是谯定的再传弟子,着有《易本传》三十三篇nbsp。《宋史·李舜臣传》载“朱熹晚岁,每为学者称之”,足见其学识受朱熹认可,这些川籍学者如繁星,点缀朱熹学术天空,也让巴蜀与朱熹的联结愈发紧密。
nbsp二、入蜀:云雾深处觅真知
nbsp孝宗淳熙三年的春天,一场绵绵春雨笼罩着整个临安城。时年五十一岁的朱熹,收到了好友、时任四川制置使范成大的来信。信中,范成大以他一贯的豪迈笔触,描绘着蜀地的山川壮丽、人文荟萃,盛情邀请朱熹入川讲学。彼时的朱熹,虽已声名远播,但他深知,蜀地自古以来便是文化昌盛之地,那里的书院林立,学子如云,藏龙卧虎。他渴望在这片充满神秘与活力的土地上,与当地的学者切磋学问,将自己的理学思想传播得更远。
nbsp经过数月的跋涉,朱熹终于踏入蜀地。当他翻越秦岭,望见成都平原的那一刻,不禁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沃野千里,阡陌纵横,锦江如带,环绕着繁华的成都城。街边的茶馆里,人们操着浓郁的蜀地口音,谈天说地,悠闲自在;书院中,传来学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清脆悦耳。这座城市的繁华与包容,让朱熹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文化气息。
nbsp在成都,朱熹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他先后在多个书院讲学,每次授课,书院内都挤满了慕名而来的学子。他站在讲台上,手持书卷,声音沉稳而有力,将“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等理学思想娓娓道来。他的讲解深入浅出,旁征博引,不仅引经据典,还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晦涩难懂的理学变得通俗易懂。学子们听得如痴如醉,不时提出疑问,朱熹总是耐心解答,与他们展开热烈的讨论。
nbsp一日,在文翁石室讲学结束后,一位年轻学子恭敬地问道:“先生,您说‘格物致知,但这世间万物纷繁复杂,我们该如何去‘格呢?”朱熹微微一笑,走到窗前,指着庭院中的一棵古树说道:“就像这棵树,它的生长、开花、结果,都有其规律。我们观察它的四季变化,了解它的生长习性,便是‘格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研究,进而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便是‘致知。这不仅是对自然的探索,更是对自身内心的追寻。”学子们恍然大悟,纷纷点头称是。
nbsp朱熹对蜀地学子的关爱与期许,还体现在与川籍门人晏渊的交往中。晏渊曾“万里往考亭而师”朱熹,“闻其言为最详,记其说为最备,故其得之为最精”,是朱熹得意门生。晏渊回到家乡后,执掌涪州北岩书院二十多年,授徒甚众,对朱熹学说在四川地区的传播贡献重大。朱熹在《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等着述中,多处体现对晏渊的喜爱,晏渊回川后,朱熹不顾身体日衰,先后写三封信,既表达思念,又反复强调修德进学,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nbsp三、论道:锦江之畔的思想碰撞
nbsp在蜀地讲学期间,朱熹不仅向当地学子传授理学,还与众多蜀地学者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锦江之畔的一处庭院,成为了他们论道的场所。庭院中,花木扶疏,清泉潺潺,石桌上摆放着笔墨纸砚和几本古籍。朱熹与张栻、吕祖谦等学者围坐在一起,时而激烈争论,时而会心一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张栻是蜀地着名的理学家,他的思想与朱熹既有相通之处,又有独特见解。一次,他们围绕“太极”的概念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张栻认为:“太极乃天地万物之根源,它蕴含于万物之中,生生不息。”朱熹则提出:“太极是‘理的最高范畴,它先于天地而存在,是万物运行的准则。”两人各抒己见,从白天一直争论到傍晚,谁也说服不了谁。然而,正是这种思想的碰撞,让他们对理学的理解更加深刻。
nbsp除了与学者们的交流,朱熹还深入民间,了解蜀地的风土人情。他发现,蜀地百姓虽然生活安逸,但在思想上却较为保守。于是,他决定将理学思想与蜀地的文化传统相结合,让理学更接地气。他走进茶馆,与百姓们聊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理学中的道理;他参与当地的庙会活动,在热闹的氛围中传播自己的思想。
nbsp在一次庙会上,朱熹看到一位卖糖画的手艺人,技艺精湛,手中的糖稀在石板上勾勒出各种生动的图案。他灵机一动,对围观的百姓说道:“这糖画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理。手艺人心中有图案,手中有技法,才能创作出精美的糖画。就如同我们做人做事,心中要有道德准则,手中要有真才实学,才能成为一个有用之人。”百姓们听后,纷纷鼓掌称赞,原来高深的学问也能如此贴近生活。
nbsp四、留情:巴山蜀水入诗来
nbsp蜀地的壮丽山河,深深触动了朱熹的心灵。他在讲学、论道之余,常常漫步于山水之间,领略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青城山的幽静、峨眉山的雄伟、都江堰的壮观,都成为了他笔下的
第71章 朱熹的巴蜀情缘与理学长歌[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