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02章 探寻中共中央西南局的历史征程[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乡村小说]https://m.xcxs8.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一、应运而生,解放西南
    nbsp1949年,解放战争的胜利曙光已经照亮了大半个中国,然而西南地区仍在国民党的统治之下。为实现祖国的全面解放,1949年7月16日,毛泽东在中央军委的一份电报中首次提出由邓小平、刘伯承、贺龙组成西南局,经营四川、云南、贵州、西康四省日,中共中央确定邓小平、刘伯承、贺龙分别为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第二、第三书记nbsp。11月23日,中共中央西南局在湖南常德(白云中学)正式成立,李井泉、廖志高、廖井丹、廖苏华、廖开诚等一批经验丰富、意志坚定的干部也在此汇聚,他们肩负起统筹进军西南和管理建设西南的党政军工作重任,开启了西南地区改天换地的伟大征程。
    nbsp彼时的西南地区,国民党残余势力妄图负隅顽抗。他们在军事上,依托西南复杂的地形构筑防线,企图凭借山川险阻阻挡人民解放军的步伐;政治上,大肆进行反动宣传,蛊惑人心,制造社会恐慌;经济上,对百姓横征暴敛,导致民生凋敝,通货膨胀严重,百姓生活苦不堪言。面对如此严峻复杂的形势,中共中央西南局制定了周密的解放计划。
    nbsp人民解放军按照大迂回大包围的作战方针,于1949年11月初发起西南战役。从南路于湘西芷江地区进入贵州,15日解放贵阳;西路自宜昌、常德入川,30日顺利进入重庆主城,宣告重庆解放。在这不足一个月的时间里,解放军挺进两千多里,克服了道路崎岖、桥梁被破坏、运输补给困难等重重障碍,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迅速打破了国民党在西南地区的军事防线。正如重庆解放后首任市长陈锡联在《关于重庆市接管工作的报告》中所记载的,解放军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战绩,离不开毛主席、朱总司令的英明指挥,以及刘、邓、贺诸首长的正确领导。12月8日,刘伯承、邓小平率二野领导机关进驻重庆市区,中共中央西南局也入驻重庆办公,这座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城市,成为了西南局领导西南地区解放与建设的核心。
    nbsp二、城市接管,稳定秩序
    nbsp解放西南只是第一步,如何顺利接管城市,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成为了中共中央西南局面临的首要任务。西南地区的城市在国民党长期统治下,社会秩序混乱,各种反动势力盘根错节。西南局深知,只有迅速建立起人民政权,恢复社会秩序,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nbsp在城市接管过程中,西南局制定了详细的接管计划。他们派出大批干部,深入到各个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和公共设施,有条不紊地进行接收工作。李井泉积极参与其中,凭借丰富的经验,协调各方,推动接管工作高效进行。廖开诚作为西南局行政处副处长、处长,在物资调配、后勤保障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工作,保障了城市接管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坚决打击反动势力的破坏活动,对国民党特务、土匪恶霸等进行严厉镇压,迅速稳定了社会局势。
    nbsp在重庆解放后,西南局针对城市中的治安问题,开展了大规模的肃特行动。他们通过发动群众、收集情报等方式,破获了多起特务组织案件,清除了潜伏在城市中的反动势力,为城市的稳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西南局还积极开展救济工作,帮助那些在战争中流离失所、生活困苦的百姓,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新生政权的温暖。
    nbsp在经济领域,西南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城市经济。他们接管了国民党遗留下来的工厂、矿山等企业,通过整顿管理、恢复生产,使这些企业重新焕发生机。积极扶持民族工商业,鼓励他们发展生产,繁荣市场。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西南地区的城市经济逐渐恢复,社会秩序也趋于稳定,为后续的建设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nbsp三、经济建设,奠定根基
    nbsp面对西南地区经济破败不堪的局面,西南局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策略,其中修建成渝铁路堪称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工程年12月31日,邓小平在主持中共中央西南局常委办公会议上表示,要以修建成渝铁路为先行,带动百业发展。李井泉在成渝铁路建设过程中,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保障工程顺利推进。
    nbsp成渝铁路的修建,对于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加强西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促进物资流通和人员往来,还能带动沿线地区的工业、农业和商业的发展。然而,在当时的条件下,修建铁路面临着诸多困难。技术落后、资金短缺、材料匮乏等问题,如同一座座大山横亘在建设者面前。
    nbsp但西南局领导下的广大建设者们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年6月15日,成渝铁路在重庆开工,邓小平致辞:修建成渝铁路,军队打头阵。由西南军区直属部队组成的军工筑路第一总队从贺龙手中接过“开路先锋”旗帜,立即开赴重庆九龙坡、油溪等地,拉开了修筑成渝铁路的大幕。西南军区又从川东、川南、川北、川西和西康各军区抽调3万多人组成5个军工筑路总队,人民子弟兵一手拿镐一手拿枪,既保证了施工进度又保证了施工安全。开工不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各军工筑路队相继归建,西南军政委员会立即动员组织10万民工接替部队继续修建成渝铁路年7月1日,成渝铁路终于建成通车,这是我国西南地区第一条铁路干线,也是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为拉动川渝甚至西南地区经济恢复发展的巨大动力,它的建成拉开了新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序幕。廖井丹作为西南局宣传部副部长兼重庆《新华日报》社社长,通过报纸大力宣传成渝铁路建设的意义和建设者们的英勇事迹,鼓舞了士气,凝聚了人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除了成渝铁路,狮子滩发电站的建成也为西南地区的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支持。西南局还积极推动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通过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西南地区的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后续的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nbsp四、文化教育,传承火种
    nbsp西南局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高度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建设。在教育方面,积极推动教育改革,新建和扩建了许多学校,普及基础教育。他们重视培养人才,尤其是少数民族人才,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和学校,为西南地区培养了大批急需的专业人才。廖志高在任职期间,积极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为提升当地民众文化素质贡献力量。
    nbsp在文化方面,西南局积极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他们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创作反映人民群众生活和革命斗争的优秀作品。组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廖井丹充分发挥宣传工作优势,组织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系列鼓舞人心的作品,丰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西南局还注重保护和传承西南地区的传统文化,对一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进行了抢救和保护,让这些文化瑰宝得以传承和发扬。
    nbsp在新闻宣传方面,西南局充分发挥舆论的引导作用,创办了《西南日报》等重要报刊,及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报道西南地区的建设成就,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心和斗志年8月5日,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的邓小平为《重庆日报》亲题报头并题词祝贺,其贺词“发展生产,交流城乡,是城市工作的中心任务。祝贺重庆日报创刊”成为《重庆日报》办报以来的重要指导思想,为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重庆全面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nbsp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nbsp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中共中央西南局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全力支持抗美援朝运动。以邓小平、贺龙为领导的中共中央西南局,先后主持召开西南局委员会第四次会议、西南军政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等,决定在西南地区开展抗美援朝运动。运动首先在广大工人、学生、妇女、工商界人士及各民主党派和宗教界人士中掀起,接着普及到农村。邓小平要求“在运动展开以后,应适时地领导人民将高涨的抗美援朝情绪,转入加紧生产、加紧学习和经常的业务中去,使之成为推动实际工作的力量”,抗美援朝运动被提到西南地区各项工作安排的第一位。
    nbsp西南局组织调遣部队入朝参战,第10军、11军、12军、15军、16军、50军等6个军分批奔赴抗美援朝战场。这些英勇的战士们,带着西南地区人民的期望和重托,在异国他乡浴血奋战。他们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用生命和鲜血扞卫了祖国的尊严和人民的安全。在上甘岭战役中,15军的战士们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坚守阵地,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涌现出了黄继光等一大批英雄人物,他们的事迹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
  &

第102章 探寻中共中央西南局的历史征程[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