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蜀道铁龙:三条铁路动脉的壮丽史诗[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乡村小说]https://m.xcxs8.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在华夏版图的西南腹地,四川被巍峨群山编织成天然的摇篮。横断山脉如千万把利剑,将大地切割得支离破碎;秦岭山脉似蛰伏的巨蟒,横亘在北方,阻断了四川与外界的联系。李白笔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浩叹,道出了这片土地千百年来被崇山峻岭阻隔的无奈与苍凉。然而,有三条钢铁巨龙横空出世,它们穿越悬崖峭壁,跨越激流险滩,用铁轨与枕木铺就希望之路,彻底改写了“蜀道难”的历史。成渝铁路、宝成铁路四川段、成昆铁路四川段,这三条承载着无数人梦想与血汗的铁路干线,不仅是交通史上的奇迹,更是一曲用生命谱写的壮丽赞歌。
nbsp一、千年天堑盼通途:钢铁动脉的时代召唤
nbsp四川盆地四周的山脉,是大自然赋予的天然屏障,却也成为了阻碍发展的枷锁。历史上,川人渴望与外界联通的愿望从未停止。19世纪末,英、法列强觊觎川汉铁路筑路权,企图通过控制铁路来掠夺资源。四川百姓为了守护自己的家园和发展希望,毅然以“按租集股、因粮认摊”的方式,自筹资金试图打通出川之路年,川汉铁路破土动工,那是四川人民对未来的憧憬终于照进现实的一刻。然而,1911年清政府“铁路收归国有”政策的出台,将筑路权拱手让给列强,引发了震惊全国的保路运动。川人以血肉之躯扞卫铁路权益,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抗争之歌。
nbsp此后数十年间,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府虽多次成立修路机构,但成渝铁路却始终停留在图纸之上,成为川人心中难以释怀的遗憾。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面对四川人民对铁路的殷切期盼,党中央毅然决定修建成渝铁路。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对人民期盼的回应。与此同时,宝成铁路、成昆铁路的规划也提上日程,三条铁路干线犹如三把利剑,直指蜀道天险,一场改变西南命运的伟大工程就此拉开帷幕。
nbsp二、血肉铸就钢铁魂:三大工程建设史诗
nbsp1.nbsp成渝铁路:新中国首条自主修建铁路
nbsp1950年6月15日,成渝铁路正式破土动工,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完全采用国产材料自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在那个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年代,建设者们面临着难以想象的困难。没有大型机械设备,3万多名解放军战士和10万民工便用双手扛起了建设重任。他们手持钢钎、大锤,肩挑背扛,在崇山峻岭间开辟道路。每一块石头的搬运,每一寸土地的挖掘,都饱含着他们的汗水与艰辛。
nbsp沱江大桥的修建是整个工程的关键节点。沱江水流湍急,地质条件复杂,桥梁建设难度极大。苏联专家提出采用连接牵引法的创新方案,为大桥的顺利落成提供了技术支持。然而,在施工过程中,建设者们依然面临着重重困难。他们在冰冷的江水中搭建桥墩,在狂风暴雨中坚守岗位,用顽强的毅力和智慧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nbsp而在柏树坳隧道施工时,复杂的地质条件成为拦路虎。隧道内岩石破碎,支撑坠石、天棚掉石等危险频发。建设者们在昏暗潮湿的隧道中,凭借着微弱的灯光,一寸一寸地向前掘进。据记载,仅柏树坳等14座隧道建设,就有15名工人因公死亡,69人重伤。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消逝,是无数家庭的悲痛。但建设者们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擦干眼泪,继续投身到紧张的施工中。
nbsp四川百姓也纷纷响应,踊跃捐献枕木129万根。这些枕木不仅是建设铁路的物资,更是百姓对铁路建设的支持与期盼。经过两年艰苦奋战,成渝铁路提前3个月竣工,505千米的铁轨如同一条钢铁丝带,将成都与重庆紧紧相连。当第一列火车缓缓驶上铁轨,四川人民半个世纪的铁路梦终于成真,欢呼声、泪水交织在一起,诉说着无尽的喜悦与感动。
nbsp为纪念修筑成渝铁路10万民工大军的历史功绩,缅怀在筑路中献身的民工英雄,1953年春,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碑于内江梅家山建成nbsp。纪念碑高14米,黄砂石质,碑分四级,庄严肃穆。二级碑身刻有毛泽东亲笔题词“庆贺成渝铁路通车,继续努力修筑天成路”。在椑木镇一方桥头的乌云山半山腰,还有一座为修筑成渝铁路沱江大桥牺牲的解放军战士修建的烈士墓,方柱体的墓碑高高挺立nbsp,上面重叠四个大小不一的南瓜状水泥体形成尖顶,墓正面刻有牺牲者姓名,并用红漆勾填,无言诉说着那段壮烈的过往。
nbsp成渝铁路建成后,也在不断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运输需求增长,铁路设施持续升级。轨道进行了加固与优化,能承受更重列车,信号系统不断更新,提升了列车运行的安全性与效率,让这条铁路在新时代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nbsp1952年成渝铁路通车后,极大地促进了川渝地区的物资交流,开启了成渝地区经济交流和繁荣发展的新篇章nbspnbsp1978年三线建设时期,成渝铁路为四川三线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沿线的简阳、资阳、资中、内江、隆昌等地布局了机械工业和轻工纺织工业等。到2006年,四川遂宁至重庆的铁路建成通车,成都和重庆之间有了新的铁路通道,开行在成遂渝铁路上的成渝城际列车,将两地旅行时间从12小时压缩到4小时内年12月24日,成渝高铁经过技术改造,复兴号动车组时速达到350公里,实现成渝城市间1小时通达nbsp,成渝两地之间每天开行动车组近100对,平均每20分钟就开行一趟动车组。未来,沪渝蓉高铁重庆至成都段(成渝中线)建成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时间距离还将进一步缩短nbs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2.nbsp宝成铁路四川段:翻越秦岭的钢铁奇迹
nbsp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通车的同一天,宝成铁路四川段便紧锣密鼓地开工建设。这条连接陕西宝鸡与四川成都的铁路,四川段要穿越秦岭、大巴山等险峻山脉,地形复杂,工程难度极大。建设者们面临的不仅是陡峭的山峰、深邃的峡谷,还有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困境。
nbsp施工过程中,简陋的工具成为他们唯一的依靠。钢钎大锤凿开坚硬的岩石,人力推车运送土石方,在开凿隧道时,塌方、涌水等危险如影随形。但建设者们毫不退缩,他们在狭小的空间里日夜奋战,用坚韧不拔的意志一寸寸掘进。
nbsp在一处名为“鹰嘴崖”的地方,山体陡峭如刀削,根本没有施工的道路。建设者们便在悬崖上搭建栈道,用绳索将自己悬挂在半空中,一点点地开凿岩石。栈道下方是万丈深渊,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但他们没有丝毫畏惧,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打通这条天路。
nbsp有一位名叫王强的年轻战士,在一次隧道塌方事故中,为了保护施工图纸,用身体死死护住图纸,自己却被落石掩埋。当战友们找到他时,他已经停止了呼吸,但手中的图纸却完好无损。还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人张师傅,在搭建栈道时,脚下的木板突然断裂,他凭借着多年的经验,迅速抓住旁边的绳索,才得以死里逃生。但他没有休息,稍作调整后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nbsp1958年1月1日,宝成铁路全线通车,当第一列火车缓缓驶入成都站,标志着蜀道千年的交通难题被彻底打破,西南与西北从此紧密相连,经济发展迎来新的春天。火车的汽笛声,仿佛是建设者们胜利的号角,响彻山谷。
nbsp在宝成铁路穿越莽莽秦岭,进入四川境内的第一个车站——大滩站,建有一座唐业成烈士之墓年3月4日下午,一列满载重要物资的货运列车飞速驶向大滩站,司机突然发现前方钢轨有巨石,紧急制动也无法阻止列车惯性,一旦撞上后果不堪设想。正在铁路旁护坡作业的唐业成见状,毫不犹豫纵身扑向大石,拼尽全力将其掀离轨道。列车安全通过,可他却被列车冲击到数米之外,壮烈牺牲,年仅46岁。英雄的事迹感动无数人,原铁道部授予唐业成“欧阳海式的英雄”称号nbsp,他生活的太白村也改名为业成村年3月3日,唐业成烈士陵墓在大滩站建成。此后,大滩站每天都有职工清扫陵墓落叶灰尘,逢年过节、清明前后,人们都会前来缅怀先烈,讲述英雄故事。
nbsp宝成铁路不仅是第一条穿越秦岭的铁路,更在中国铁路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是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年6月,电气化改造工程启动,在那个技术薄弱、经验匮乏的年代,这项工程几乎是从零开始的挑战。建设者们面对秦岭复杂的地形,要在陡峭的山壁间架设接触网,在幽深的隧道里铺设电缆,每前进一步都困难重重。面对设备短缺,技术人员和工人群策群力,自行设计、制造部分设备;面对复杂地质条件导致的施工难题,他们反复试验、摸索,终于攻克了技术难关年,宝鸡至凤州段91公里电气化改造率先完成,这一段线路成为中国电气化铁路的试验田和里程碑;1975年7月1日,宝成铁路全线完成电气化改造,彻底改变了以往依靠双机头“一拉一推”艰难翻越秦岭的历史nbsp。电气化改造后的宝成铁路,运输效率大幅提升,牵引质量从原来的1000多吨提高到3500吨以上,运输能力提升数倍,不仅为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更为中国后续电气化铁路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nbsp随着时代发展,宝成铁路又迎来复线建设与既有线改造年,宝成复线建设启动,1999年12月26日,复线全线开通。期间对线路截弯取直,改善弯道半径和坡度,大量老旧桥梁、隧道加固或重建。如飞仙关取直改线,缩短线路2457.94米,取消4个小半径曲线;竹园坝nbspnbsp东坝四跨清江取直改线,缩短线路2177.58米nbsp,线路条件改善,列车运行速度和安全性显着提高。
nbsp3.nbsp成昆铁路四川段:世界铁路史的巅峰之作
nbsp成昆铁路的建设堪称人类工程史上的奇迹年7月开工,在历经重重波折后,于1970年7月1日正
第104章 蜀道铁龙:三条铁路动脉的壮丽史诗[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