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0章 府南河:流淌在蓉城记忆中的锦色长歌[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乡村小说]https://m.xcxs8.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在成都这座浸润着茶香与川剧腔调的城市,府河与南河如两条盘绕千年的翡翠丝带,交织出城市的灵魂脉络。人们常说的“锦江”,并非特指某一条河流,而是府河与南河的统称。这条承载着蜀地文明的母亲河,在岁月长河中几经沉浮,最终以璀璨新姿续写着蓉城的传奇。
    nbsp一、溯源:锦江之名的千年流转
    nbsp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秦蜀郡守李冰父子以超凡智慧开凿都江堰,将岷江之水一分为二,府河与南河自此诞生,环抱成都城形成“二江抱城”的独特格局。彼时的江水奔涌不息,如同大地的血脉,滋养着成都平原的每一寸土地,也孕育了古蜀文明的萌芽。到了汉代,成都织锦业盛极一时,蜀锦以其精湛的工艺、艳丽的色彩远销四海。人们在城南河段漂洗织锦,经河水浸润后的蜀锦色泽愈发鲜亮,“濯锦江”之名由此而来,后简称为“锦江”。这一名称,不仅是对河水清澈的赞美,更成为了蜀地繁荣织锦文化的象征。
    nbsp唐代,高骈修罗城时,在成都北面新开水道,水流径直向东,再往南与锦江水汇合于合江亭。自此,府河因流经成都府而得名,作为官府漕运要道,官船载着丝绸、蜀锦往来穿梭,船头的铜铃在江风中叮咚作响;南河则商贾云集,商船满载茶叶、漆器,号子声与吆喝声日夜不绝,共同构成了锦江流域的繁华盛景。诗人们毫不吝啬对锦江的赞美之情,杜甫挥笔写下“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将锦江的壮阔与历史的沧桑描绘得淋漓尽致;张籍的“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又为锦江增添了一抹清新的烟火气。这些诗句,让锦江之名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nbsp二、水系脉络:府河与南河的源流与交汇
    nbsp府河与南河的水系构成复杂且独特,它们的源头、支流及交汇之处,蕴含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成都独特的地理密码。府河的上游主要是柏条河与徐堰河,它们在郫都区团结镇的石堤堰汇聚、分水后,形成府河。石堤堰就像一个关键的水利枢纽,调控着水流的走向与分配。在流经洞子口时,沙河从府河分流而出,之后在河心村附近,沙河又重新汇入府河。府河一路奔腾,至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汇入岷江,全长115公里,流域面积2090平方公里,它如同一根生命线,贯穿成都多个区域,包括郫都区、金牛区、双流区以及眉山市彭山区等。
    nbsp南河的形成则与磨底河、清水河密切相关。磨底河起于郫都区两河口,从走马河分出,自犀浦而下,先后进入金牛区、青羊区境,穿金沙遗址,与清水河在送仙桥附近汇合后,流入浣花溪,成为南河的主要水源之一。清水河则是走马河在流程3.2公里处分出柏木河后,继续东南流至郫都区两河口,左分沱江河后改称清水河。清水河于青羊宫纳磨底河尾水,以下改称南河,南河流程5.63公里,在合江亭与府河相拥。
    nbsp府河与南河在成都市区的合江亭实现交汇,这一交汇点意义非凡,它不仅是两条河流的融合之处,更是成都历史文化的交融点。从这里开始,河水带着成都的故事与记忆,继续奔腾前行。交汇后的河水,依然沿用府河之名,继续向东南流,最终在彭山区江口镇与岷江外江汇合,至此,内江与外江合流,一路浩浩荡荡注入长江。这一水系脉络,将成都与外界紧密相连,也见证了成都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与变迁。
    nbsp三、往昔:府南河的沧桑与困顿
    nbsp然而,时光流转至二十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府南河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浪潮中,环保意识的淡薄使得工业废水肆意排放,生活垃圾堆积如山。曾经清澈见底、鱼虾成群的河水,变得污浊不堪,河面漂浮着油污和泡沫,散发着刺鼻的恶臭。河道逐渐淤塞,行洪能力大幅下降,每到汛期,沿岸居民都提心吊胆。据统计,当时府南河沿岸的水质恶化严重,许多河段的污染指标远超国家标准,水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nbsp老成都人至今难忘那段灰暗岁月:“河水黑得像墨汁,夏天根本不敢开窗,路过都得捂着鼻子。”曾经“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诗意景象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鱼虾绝迹、蚊蝇滋生的“臭水沟”。府南河两岸,低矮破旧的房屋与脏乱的环境相伴,成为城市发展中的一道刺眼伤疤。居民们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健康受到威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被压抑。府南河的衰败,不仅是生态环境的恶化,更刺痛着每一个热爱这座城市的人的心。
    nbsp四、重生: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
    nbsp1992年,成都市政府痛定思痛,将府南河综合整治列为“一号工程”,一场声势浩大的生态救赎行动拉开帷幕。整治工程涵盖防洪、环保、绿化、道路管网和居民安居等多个领域,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无数建设者的心血,也承载着成都人民对母亲河的深厚情感与殷切期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防洪工程中,新建和加固河堤长达41公里,河道拓宽至40nbspnbsp120米,行洪能力从664立方米/秒提升至1299立方米/秒,使成都的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两百年一遇。这一工程的实施,如同为成都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彻底改变了城市在洪水面前的被动局面。环保工程则是重中之重,工作人员精心埋设截污管道,将沿岸60多万吨污水全部截流,搬迁沿河污染企业,引入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让河水重新恢复清澈。经过多年努力,府南河的水质逐渐改善,曾经消失的鱼类重新回到河中,水生态系统开始逐步恢复。
    nbsp绿化工程为府南河披上了一件四季常新的绿色外衣,新开辟的绿地和开放式园林巧妙分为春夏秋冬四个景区。漫步河边,春日垂柳依依,嫩绿的枝条拂过水面;夏日荷花映日,清香四溢;秋日银杏金黄,落叶纷飞;冬日腊梅飘香,点缀着洁白的雪花。道路管网全面升级,修建了内环路、外侧道路和扩河通道,将各种管线同步敷设,并预埋了电缆通道,做到50年内无需开挖,彻底解决了过去道路狭窄、管线老旧的难题。居民安居工程更是一项暖心工程,让3万户、10万居民告别了阴暗潮湿、拥挤不堪且常受水灾侵扰的吊脚楼,搬进了二环路周围的现代化新区。这些新区配套设施完善,学校、医院、超市一应俱全,居民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
    nbsp1998年,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荣获联合国人居中心颁发的“世界人居奖”,这不仅是对成都生态治理成果的高度认可,更让府南河的治理经验成为全球城市治水的典范。这项荣誉的背后,是

第110章 府南河:流淌在蓉城记忆中的锦色长歌[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