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4章 巴蜀民国建筑群:岁月的回响与时代的丰碑[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乡村小说]https://m.xcxs8.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在华夏大地的西南部,巴山蜀水如同被时光雕琢的翡翠,蜿蜒的江河与层叠的山峦之间,蕴藏着古老而灿烂的文明。当历史的车轮碾过民国的岁月,这片土地上悄然矗立起一座座风格迥异的建筑,它们是凝固的史诗,是无声的歌谣,用斑驳的砖瓦与精美的雕饰,勾勒出那个风云激荡时代的壮丽图景,成为巴蜀大地镌刻在时光里的独特文化印记。
    nbsp一、安仁古镇——公馆传奇的岁月长歌
    nbsp成都平原西部,安仁古镇静卧在岁月深处。34;取仁者安仁之意34;的名字,诉说着千年的人文底蕴,而真正让它声名远扬的,是那片始建于清朝末民国初的公馆建筑群。这些被誉为34;川西建筑文化精品34;的宅邸,宛如一部部厚重的典籍,每一页都书写着民国时期的风云变幻。
    nbsp踏入古镇,现存的27座公馆犹如时光的驿站。刘氏祖居斑驳的砖墙,刻满了家族兴衰的密码,那扇历经风雨的木门,仿佛还回荡着往昔的脚步声;刘文彩公馆以宏大的规模震撼人心,平方米的占地面积上,6571平方米的建筑拔地而起,27个天井与205间房屋错落有致,如同迷宫般诉说着昔日的奢华。漫步其中,随处可见精美的雕刻:牡丹在梁柱间绽放,仙鹤于窗棂上起舞,蝙蝠与鹿的图案暗藏34;福禄34;的祝福。而西式风格的雕花栏杆与穹顶壁画,又为这座东方宅邸注入了异域风情,恰似东西方文化在时光长河中的一次深情相拥。
    nbsp刘文辉公馆的大门如同一座哥特式的丰碑,高耸的尖塔刺破苍穹,精美的花窗折射出五彩光芒,在川西民居的簇拥下,宛如一位身着洋装的绅士,诉说着主人不凡的身份与视野。这些公馆,或是政治地位的象征,或是财富实力的彰显,它们彼此呼应,构成了一幅气势恢宏的民国社会画卷。
    nbsp穿行在公馆的庭院,绿树的浓荫下,蜿蜒的石板路通向历史的深处。曾经,这里宾朋满座,达官显贵在此指点江山,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对,欢声笑语回荡在雕梁画栋之间。如今,虽然人去楼空,但精美的建筑细节依然倔强地保留着往昔的荣光,每一处雕刻、每一片砖瓦,都在向来访者讲述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nbsp在刘文彩公馆的深宅大院里,曾住着一位名叫婉秋的姨太太。她擅唱川剧,每当夜幕降临,婉转的唱腔便会从绣楼飘出,与回廊下的风声交织。婉秋最爱的是一曲《别洞观景》,水袖翻飞间,似将满院月光都拢入了戏腔。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家族没落,婉秋被迫离开公馆。临走时,她将一支断裂的玉簪留在梳妆台上,那是刘文彩初见她时所赠。这支玉簪如今陈列在建川博物馆的民俗展区,玻璃展柜里,裂痕处缠着细细的金丝,无声诉说着一个女子被时代洪流裹挟的命运。
    nbsp与公馆交相辉映的,是中国最大的民间博物馆群落——建川博物馆。如果说公馆以建筑的形态凝固了清末至民国的历史,那么建川博物馆则以革命展物与珍贵文物为画笔,与公馆共同描绘出一幅完整的时代长卷。在这里,辛亥革命的烽火仿佛还在燃烧,抗日战争的硝烟似乎从未散去,解放战争的呐喊依旧回荡在耳畔。每一件展品都是历史的见证者,诉说着先辈们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事迹,让人在震撼中感受信仰的力量。而在博物馆的捐赠故事墙上,记录着一位普通老人的坚持——李大爷退休后走遍巴蜀,收集了数百件民国时期的老物件,他说:34;这些老东西会说话,我怕它们的声音被风吹散。34;
    nbsp二、清河古镇——中西合璧的建筑华章
    nbsp在大竹县,始建于秦汉时期的清河古镇,原名清场雅镇。当你踏入这片土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欧式门楼上那苍劲有力的34;清场雅镇34;四个行书大字,与旁边寓意吉祥的福、禄、寿、禧字符相互映衬,粉白的西式墙体与东方式青瓦浑然天成,岁月的痕迹非但没有掩盖它的魅力,反而为其增添了几分雍容与雅致。
    nbsp古镇中,一条老街犹如时光的纽带,串联起东西方的建筑美学。几百根古希腊式圆柱如忠诚的卫士,纵向延伸,撑起两条380米长的骑楼式通廊,前街后屋的布局,形成了独特的商业街市景观。这是西南地区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民国时期中西混搭建筑群,被誉为34;国外没有、国内少有、四川仅有34;的建筑奇迹。而鲜为人知的是,这条凝聚着智慧与匠心的老街,竟出自民国时期的四川军阀范绍增之手。
    nbsp范绍增,大竹县清河镇人,绰号范哈儿,这位爱国抗日名将、国民党起义将领,在川军27集团军88军任军长时,多次重创日军,战功赫赫,后被蒋介石任命为第10集团军副总司令。解放前夕,他深明大义,在渠县三汇镇率部起义。早年游历上海时,外滩的西式建筑令他心驰神往,于是带回设计图纸,联合当地乡绅,将希腊建筑风格与川东民居特色巧妙融合,打造出这条独一无二的长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古镇的建筑群呈独特的L形布局,仿佛是历史精心绘制的符号。传说街道最初为直线,却屡遭火灾,风水先生建议建成34;卧牛型34;以防火患。于是,人们将街道南端设计成牛头饮水之势,神奇的是,此后火灾竟再未发生。镇街全长418米,3.3万平方米的土地上,2.9万平方米的建筑拔地而起。一楼一底的两层楼房,通高9.40米、面阔5.14米,共150间房屋整齐排列。街道两旁2.25米宽的通廊,108根仿希腊式砖砌花头圆柱矗立其间,如同等待检阅的士兵。圆柱中部,浅浮雕的《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人物栩栩如生,走兽、花鸟鱼虫等图案活灵活现;圆柱顶部,雕花精致细腻,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底层和二层弧形拱顶部,残枝花草、回连纹、云纹等纹饰,以浅浮雕、镂空、堆塑等技法呈现,工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nbsp哈儿街的骑楼下方,至今仍保留着几家老字号商铺。王记竹编店内,老匠人王师傅指尖翻飞,将青竹削成薄如蝉翼的篾条,三两下便编织出龙凤呈祥的图案。34;我爷爷就在这街上编竹器,卖给范军长的卫兵换口粮。34;王师傅笑着说,竹屑簌簌落在希腊式柱脚上,恍若跨越时空的对话。隔壁李记醪糟铺飘出阵阵甜香,老板娘舀起一勺浓稠的酒酿:34;这配方从民国传到现在,和这老街一样经得住岁月。34;店铺门楣上雕刻的川剧脸谱,与廊柱上的爱奥尼柱头相映成趣,恰似川东人豪爽与包容的性情。
    nbsp二楼的木栏与木窗,屋内的木墙与雕花隔断,全是木板楼面,散发着古朴的气息。范哈儿将古希腊的恢宏与川东民宅的温婉拼接在一起,创造出西南地区独一无二的仿古建筑群,当地人亲切地称它为哈儿街。在距哈儿街1公里的哨楼湾,曾是范绍增的驻军地,也是传说中建文帝的避难所。哨楼湾的老宅是川东地区少有的大户建筑,一楼一底的34;走马转个楼34;样式,充满了历史的韵味。
    nbsp哨楼湾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相传建文四年,朱允文被朱棣逐出皇宫,辗转来到大竹县清河镇哨楼湾,在此隐居近30载。他修建的房屋有3道山墙、3处石阶、3口古井,暗含34;三三得九、九九归一34;之意;屋墙与屋顶的34;龙凤呈祥34;图案,寄托着重登皇位的渴望。后来,范绍增在此驻军,将宅院改为军事用地,还修建了6层哨楼,并为建文帝留下的3口古井命名为34;天恩地福人寿34;nbsp。虽然34;文化大革命34;期间哨楼被毁,但当地政府对山墙和院落进行了恢复重建,并在哨楼内设置展厅,展示当地文史。大竹作为中国苎麻主要产区,有着1000多年的纺织历史,在哨楼湾,至今仍能看到传统的苎麻手工纺织工艺,感受古老技艺的魅力。
    nbsp民国时期,成都、重庆等地的达官贵人公馆多采用类似34;哈儿街34;的建筑风格,但在战火的洗礼与城市的变迁中,大多已消失不见。而清河古镇的建筑群却奇迹般地留存下来,成为那个时代的珍贵见证年12月,34;哈儿街34;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和古建筑保护群体,清河镇也被批准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古镇。
    nbsp漫步在哈儿街上,指尖划过斑驳的圆柱,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那些精美的雕刻与独特的建筑风格,让人不禁想象当年范哈儿在此指挥若定的身影,以及街道上商贾云集、热闹非凡的景象。如今,年轻的短视频博主们架起镜头,将老街的晨昏、匠人手中的绝活、茶馆里的龙门阵,变成了千万网友手机里的34;云游览34;,让哈儿街的故事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nbsp三、芭沟古镇——矿业传奇的建筑史诗
    nbsp在四川犍为县城西北30千米的群山深处,藏着一座建筑艺术的宝库——芭沟古镇。这里集英式风格、苏式民居、川西建筑风格于一体,因1938年四川省最早的中英合资煤矿——嘉阳煤矿的进驻而诞生。无论是独特的建筑风格,深厚的矿业文化,还是仍在运营的蒸汽小火车,都让它成为四川地区最具特色的矿业古镇。
    nbsp嘉阳煤矿开办后,五湖四海的工人汇聚于此,中英合资的背景,让英式民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芭蕉沟。红砖墙、尖顶屋、大窗户,这些充满异域风情的建筑,与本地小青瓦、雕花门窗、天井院落的川西民居相互交错,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们彼此独立,又相互融合,仿佛东西方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共舞。
    nbsp20世纪50年代,随着苏联专家的到来,苏式建筑也在小镇落地生根。高大宽敞的楼房,坚固厚重的墙体,与英式建筑、川西民居形成鲜明对比,为小镇增添了新的色彩。这些苏式建筑不仅是居住的场所,更见证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成为中巴沟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印记。
    nbsp登上嘉阳小火车,铁轮碾过铁轨的34;哐当34;声震得人胸腔发麻,车头喷出的蒸汽裹着煤灰扑面而来,带着一丝辛辣的焦糊味。车窗外,英式洋房的红砖墙在雾气中若隐若现,苏式楼房的

第134章 巴蜀民国建筑群:岁月的回响与时代的丰碑[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