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42章 陈子昂:从巴蜀侠士到诗坛丰碑[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乡村小说]https://m.xcxs8.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巴蜀之子的传奇人生:陈子昂跌宕起伏的一生
    nbsp一、蜀地少年:从“混世魔王”到读书郎
    nbsp四川盆地的清晨,总是被白茫茫的云雾温柔包裹着,宛如一层轻纱笼罩大地。射洪县群山环绕,山影在雾气里若隐若现,时而露出巍峨的轮廓,时而又消失在云雾深处,宛如一幅动态的水墨画卷。公元659年,陈家大院里传出响亮的婴儿啼哭,一个男娃诞生了。父亲陈元敬小心翼翼地将孩子抱在怀中,眼神中满是慈爱与期许。他翻开《诗经》,目光停留在“颙颙卬卬,如圭如璋,令闻令望”这句话上,心中一动,便为孩子取名子昂,盼着他长大后能成为既有本事又有高尚品德的人,如同美玉般温润且声名远扬。
    nbsp陈家在当地可是响当当的大户人家。陈元敬年轻时就凭借着出众的才学考中了功名,获封文林郎,在仕途上本有着光明的前景。然而,他心系家乡,毅然选择退隐乡里。回到家乡后,他始终心怀苍生,将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新唐书》里明确记载,每当遇到灾荒年,饥民遍野,陈元敬便会毫不犹豫地打开自家粮仓,把上万石粮食拿出来救济乡亲,帮助无数人度过难关。不仅如此,他博学多才,对各种书籍和学问都有深入的研究,“群书秘学,无所不览”。邻里之间闹矛盾打官司,都不找官府,而是请他出面评理。他总能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公正,让双方心服口服,大家都说他是“西南大豪”,在当地威望极高。谁家有个大事小情,只要陈元敬说句话,准能平息事端,他就像是当地百姓心中的主心骨。
    nbsp受父亲的言传身教影响,陈子昂从小就爱打抱不平,有着一颗侠义心肠,可惜身体不太好,时常生病。为了让他强身健体,父亲送他去跟着道士学功夫。在道观的日子里,陈子昂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练功,跟着道士学习各种武术招式和养生之道。没想到几年下来,小伙子不仅身子骨硬朗了,性格也变得豪爽仗义,浑身散发着一股英气。那时的陈子昂,整天腰上挂着个刻着“侠”字的鎏金酒壶,壶身经过岁月的打磨,闪烁着独特的光芒,仿佛是他的标志。他和一群小伙伴到处疯玩,就像一群无忧无虑的野马。他们在涪江里摸鱼捉虾,比赛谁摸得又快又多,溅起的水花在阳光下闪烁;到山上打猎,追逐着野兔和山鸡,山林间回荡着他们的欢声笑语;骑着快马在街头横冲直撞,马蹄声嗒嗒作响,扬起阵阵尘土,是当地出了名的“混世魔王”。
    nbsp每天傍晚,他们就聚在酒馆里,一边喝酒一边吹牛。陈子昂拍着胸脯,绘声绘色地讲着自己幻想中的“英雄事迹”,幻想着哪天能像大侠一样行侠仗义,闯荡江湖。虽然他的剑术是跟村里猎户学的,但耍起来虎虎生风,动作潇洒利落。他还会和伙伴们比剑,剑影翻飞间,少年的意气风发展现得淋漓尽致,常常引得路人围观叫好,大家纷纷为他的精彩表现鼓掌喝彩。
    nbsp然而一场意外,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年轻气盛的陈子昂和人起了冲突,在争执中,一时冲动之下,失手把人打伤,情况十分严重,差点被关进大牢。这件事像一记重锤,狠狠敲醒了浑浑噩噩的他。他被吓得不轻,也开始深刻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意识到不能再这样虚度光阴,浪费生命。18岁那年,他狠下心和狐朋狗友断了来往,告别了曾经放荡不羁的生活,一头扎进家里的藏书阁,开始了逆袭之路。
    nbsp藏书阁里,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堆积如山的典籍上,泛着柔和的光芒,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陈子昂随手翻开一本古籍,瞬间就被书中的文字吸引住了。司马迁笔下刺客们的忠义与决绝,让他热血沸腾,仿佛看到了那些刺客为了正义和承诺,不惜牺牲生命的壮烈场景;屈原《楚辞》中的忧国忧民之情,令他感同身受,仿佛能体会到屈原在面对国家危难时的痛苦和无奈。这些文字就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他全新的世界,让他沉浸其中,无法自拔。从此,曾经热闹的练武场变得冷冷清清,再也听不到他和伙伴们的喧闹声;而书房的灯却总是亮到深夜,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醒目。他日夜苦读,不知疲倦。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书房,他早已坐在书桌前诵读经典,琅琅的读书声在房间里回荡;深夜,万籁俱寂,唯有他的窗前还亮着一盏孤灯,映照着他专注读书的身影,他时而眉头紧锁,思考着书中的难题;时而露出会心的微笑,为自己的新发现而欣喜。他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养分,从历史故事到文学经典,从哲学着作到兵法谋略,他都一一研读,为自己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nbsp二、长安逐梦:摔琴成名的奇招
    nbsp18岁那年,陈子昂背着行囊,告别了家乡熟悉的青山绿水,告别了父母关切的目光,顺着长江出三峡,一路北上长安。一路上,他站在船头,看着两岸的风景不断变换,连绵的山脉、奔腾的江水、古朴的村落,都让他感到新奇和兴奋。他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想象着在长安这座繁华的都城,自己将如何大展拳脚,实现心中的理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初到这座都城,他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朱雀大街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商贩的吆喝声、马车的铃铛声、人们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首热闹的城市交响曲;巍峨的大明宫耸立在远方,红墙金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透着皇家的威严,仿佛在诉说着帝国的辉煌。这里是全国最繁华的地方,汇聚了天下英才,也是他追梦的起点,他坚信自己一定能在这里闯出一片天地。
    nbsp陈子昂顺利考上了国子监,本以为凭自己的本事,考中进士不在话下。他每天刻苦学习,认真钻研学问,课堂上专注地听老师讲解,课后又积极和同学们讨论问题。他满怀信心地走进考场,觉得自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可第二年放榜时,他在榜单上找了一遍又一遍,眼睛瞪得大大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却始终都没看到自己的名字。这次失利,就像一盆冷水浇在头上,让他感到无比的失落和沮丧,但他没灰心,而是毅然回到四川金华山,把自己关起来埋头苦读。
    nbsp金华山上的陈子昂读书台,见证了他无数个日夜的努力。这座读书台位于山间一处幽静的地方,周围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他在这里与古圣先贤“对话”,通过阅读他们的着作,感受着他们的智慧和思想;反复研读经典,逐字逐句地揣摩文章的写作技巧,学习如何运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还常常在山间漫步,观察自然万物,春天的花朵、夏天的蝉鸣、秋天的落叶、冬天的白雪,都成为了他创作的灵感来源。如今,射洪金华镇城北23公里处的陈子昂读书台,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读书台原名读书堂,历经多次修缮,依然保留着古朴的风貌。走进读书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大门,门上的对联苍劲有力。进入院内,青瓦白墙的建筑错落有致,庭院里种满了各种花草树木,显得宁静而雅致。内有众多匾对,多为古今名家手迹,木刻《感遇三十首》及《陈伯玉先生别传》等珍贵文物,无声诉说着那段刻苦求学的历史,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当年陈子昂在这里勤奋读书的场景。
    nbsp此后几年,陈子昂又两次参加科举考试,却都以失败告终。每次收到落榜的消息,他的心中都充满了痛苦和不甘,但这些挫折不但没打倒他,反而让他越挫越勇,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公元685年,24岁的他第三次走进考场。这一次,命运终于眷顾了他,他一举中第,成功进士及第。那一刻,他激动得热泪盈眶,多年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他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光明前景,心中充满了喜悦和希望。
    nbsp可初入官场的陈子昂,在人才济济的朝廷里根本不起眼。他空有一身才华,却没有施展的机会,就像一颗被埋没在沙砾中的珍珠,无人发现。为了让大家看到自己的才华,他想出个大胆又奇特的主意——摔琴扬名。他花大价钱买了一把名贵的胡琴,这把胡琴制作精美,琴身雕刻着精美的花纹,琴弦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他到处宣传要在长安东市办一场盛大的演奏会,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整个长安,人们都对这场演奏会充满了好奇。
    nbsp到了约定的日子,东市挤满了人,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都来凑热闹,想一睹这把名琴的风采。街道上人头攒动,大家都伸长了脖子,期待着演奏会的开始。陈子昂抱着胡琴登上高台,他身穿一袭长袍,风度翩翩。他先轻轻拨弦,奏出一曲悠扬的曲子,琴声像潺潺流水,又似微风拂面,听得众人如痴如醉,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之中,整个东市都安静了下来,只有那动听的琴声在空气中流淌。就在气氛最热烈的时候,他突然把琴高高举起,狠狠摔在地上!琴身碎裂的声音格外刺耳,所有人都惊呆了,现场一片哗然,人们纷纷发出惊呼,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nbsp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他就大声说:“我陈子昂一肚子文章没人知道,弹琴这种事有啥好在意的!”说完,就让仆人把自己写的诗文发给在场的人。这些文章针砭时弊,见解独到,尤其是《感遇诗》里写的“微月生西海,幽阳始代升”,用月亮的变化聊天地万物、生命起源,把大家都看愣了。大家纷纷惊叹于他的才华,卢藏用捧着诗卷,忍不住赞叹道:“此子笔力,直追建安风骨!”这一场惊世骇俗的表演,让陈子昂一夜之间名动京城,连武则天都注意到了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还授予他“麟台正字”一职,相当于秘书省的文字校正官员。至此,陈子昂终于在长安站稳了脚跟,向着自己的理想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nbsp与初唐四杰相比,陈子昂的革新之路更为激进。王勃、杨炯等人虽也试图摆脱六朝绮丽文风,但仍保留了骈文对仗的华丽痕迹;而陈子昂高举“汉魏风骨”大旗,直指齐梁诗风“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弊病。他倡导诗歌要有真情实感,要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不能只是追求形式上的华丽。他的《感遇诗》就是这种理念的实践,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在《感遇·兰若生春夏》中,他以“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描绘兰草的美丽,却笔锋一转“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借兰草的凋零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之感,将个人际遇与自然变化紧密相连,赋予诗歌深刻的现实意义。这种大胆的革新,使他成为唐诗从形式雕琢转向精神内核重塑的关键过渡人物,也为盛唐李白、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豪迈气象奠定了思想根基,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和未来,为唐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三、宦海沉浮:敢说真话的硬骨头
    nbsp刚进官场的陈子昂,满心以为遇到了明主,终于能大展拳脚,实现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他觉得自己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可以为国家和百姓做一番大事业。每天清晨,他早早地起床,整理好官服,怀着满腔的热情前往朝廷,期待着能为国家出谋划策。他热情满满地给朝廷提建议,每当想到好的想法和策略,就迫不及待地写下来上奏,希望自己的建议能够被采纳,从而改变国家的现状。
    nbsp武则天召见他询问治国方略时,他更是精心撰写了《上军国利害事三条》,把军事、政治、经济等问题分析得头头是道,给出了不少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在这份奏章中,他详细阐述了自己对国家发展的见解,从加强军队建设到整顿吏治,从发展经济到改善民生,每一个建议都凝聚着他的智慧和心血。那时候的他,信心满满,仿佛封侯拜相、为国为民效力的日子就在眼前,每天都充满干劲,期待着自己的建议能被采纳,从而改变国家的现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nbsp可现实很快给他泼了一盆冷水。朝堂之上,权力斗争暗潮涌动,表面风平浪静,底下却藏着无数陷阱和阴谋。官员们为了权力和利益,互相倾轧,勾心斗角。武则天虽然欣赏他的才华,却不认可他的政治主张,他提的建议大多石沉大海,得不到重视和回应。每次看到自己的奏章被搁置一旁,他的心中都充满了失落和无奈。陈子昂渐渐发现,在这个朝廷里,想实实在在为国家和百姓做点事,太难了,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却始终找不到出口。
    nbsp这一时期的陈子昂,对武则天的态度既有随顺,也有坚守。当武则天登基,改唐为“周”时,他为了顺应时局,献上了《周受命颂》,文中不乏“正皇典,恢帝纲,建大周之统历,革旧唐之遗号”“惟我有周,实保天德”这样的讨好之语。但在内心深处,他始终秉持着正直的品格和对国家、百姓的责任感。他知道,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有时候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但他的初心从未改变。
    nbsp武则天为了巩固统治,重用酷吏,大兴牢狱,朝廷上下人人自危。酷吏们为了邀功,随意抓人,滥用酷刑,许多无辜的人被关进监狱,遭受折磨。看到这种情况,陈子昂看不下去了,他不顾个人安危,在《谏用刑书》《谏刑书》中,言辞恳切地针对当时滥用酷刑、诛杀过滥的现象提出批评,希望武则天能够宽刑全国,与民生息,让老百姓过上安稳日子。他在奏章中写道:“刑罚者,国之斧斤;斧斤用,百姓安”,强调了刑罚应该公正合理,不能随意滥用。他还大胆批评武则天频繁更换宰相、任用张昌宗兄弟、将武家子侄拉进权力核心等行为,在朝堂上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毫不畏惧权贵的威胁。
    nbsp他的这些真话不仅没被采纳,还让他成了权贵们的眼中钉、肉中刺。在那个溜须拍马成风的朝堂,他的正直显得格格不入。同僚们开始疏远他,在背后说他坏话、恶意中伤他;权贵们更是恨透了他,视他为阻碍自己权力之路的绊脚石。他们常常在武则天面前说陈子昂的坏话,试图打压他。但陈子昂从不低头,就像他在诗里写的“汉庭荣巧宦,云阁薄边功。可怜骢马使,白首为谁雄”,即便知道会惹祸上身,也要为正义发声,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他都从未放弃自己的信念。这种坚守,在他的《答洛阳主人》中也有体现,“平生白云志,早爱赤松游。事亲恨未立,从宦此中州”,既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的追求,也暗含对现实官场的无奈与抗争。
    nbsp公元694年,陈子昂终究还是没能逃过政治斗争的漩涡。他因“逆党”株连而下狱,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他遭受了身心的双重折磨。狱卒们对他严刑拷打,逼他认罪,他的身上布满了伤痕;恶劣的环境让他疾病缠身,身体越来越差,精神也濒临崩溃。在监狱里,他每天都在痛苦和绝望中度过,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重获自由。这次牢狱之灾,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也让他对官场的黑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出狱后的他心灰意冷,对官场充满了失望和绝望,曾经的壮志豪情彻底被浇灭,只剩下满心的疲惫和无奈,他对未来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该何去何从。
    nbsp四、北征幽州:天地间的孤独呐喊
    nbsp经历了牢狱之灾,陈子昂心灰意冷,迫切想远离朝廷的明争暗斗。他对官场已经彻底失望,渴望寻找一个新的机会,重新证明自己。正巧赶上696年契丹起兵叛乱,李尽忠率领叛军一路攻城略地,局势危急,战火纷飞,百姓们流离失所。契丹骑兵的铁蹄踏碎了边疆的宁静,狼烟在北方的天空下接连升起,无数村庄化为废墟,哀鸿遍野。老弱妇孺在寒风中啼哭,健壮男子被迫背井离乡加入抵抗,整个北方边境笼罩在一片绝望的阴影之中。武则天命侄子武攸宜率军参与平叛,陈子昂主动申请去边塞打仗,希望能在战场上重新证明自己,找回曾经的理想和信念。他写下《谢免罪表》,言辞恳切地恳请武则天“陛下宏慈育之典,宽再宥之刑,矜臣草莱,悯臣愚昧,特恕万死,赐以再生”,并渴望在塞外建立功勋,将功折罪,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洗刷身上的罪名,重新获得世人的认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临行之际,他豪情满怀,写下《东征答朝达相送》:“平生白云意,疲萧愧为雄。君王谬殊宠,旌节此从戎。妥绳当系虏,单马岂邀功。孤剑将何托,长谣塞上风。”从诗中可以看出,此时的他心情颇好,对此次出征充满了期待。他觉得这是个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字里行间洋溢着初唐诗人特有的壮志豪情,渴望投笔从戎、在塞外立下赫赫战功,重振自己的名声和抱负。他想象着自己在战场上英勇杀敌,为国家和百姓立下汗马功劳,心中充满了热血和激情,甚至已经开始憧憬凯旋而归时的荣耀场景。
    nbsp可现实又给了他重重一击。在派武攸宜之前,武则天已经派出好几支军队征讨契丹,但均以失败告终,因此武攸宜此次出征压力巨大。而更让陈子昂无奈的是,武攸宜是个庸碌无能的将领,面对契丹的进攻,他毫无对策,导致战事接连失利。军队士气低落,士兵们在战场上惶恐不安,每一次交锋都以惨败收场。看着战场上士兵们白白牺牲,鲜血染红了大地,横七竖八的尸体铺满了荒野,幸存者们的哀嚎声响彻云霄,陈子昂心急如焚。他亲眼目睹年轻的士兵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因指挥失误而陷入敌军包围,绝望地挥舞着武器,却最终被敌人无情地击倒。
  &nb

第142章 陈子昂:从巴蜀侠士到诗坛丰碑[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