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47章 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乡村小说]https://m.xcxs8.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眉山诞星:天赋初绽的少年时光
    nbsp钟灵毓秀的故里
    nbsp公元1037年的早春,岷江的水汽裹挟着泥土的芬芳,笼罩着古雅的眉山城。这座被群山环抱的古城,清晨时分总被薄雾温柔缠绕,宛如披着轻纱的美人。城南那座名为蟆颐山的山峦,往日里满是苍翠欲滴的松柏、婀娜多姿的修竹,却在苏轼降世的那个清晨,枝叶悄然褪去生机。当地老人们传言,这是天地在为即将诞生的文曲星汇聚灵气,将整座山的钟灵毓秀都化作养分,等待着那个改变文坛的生命降临。
    nbsp岷江的波涛日夜不息,拍打着岸边的礁石,发出低沉的轰鸣。江水滋养着两岸的土地,也孕育出独特的文化底蕴。自汉晋以来,眉山文风鼎盛,私塾里的琅琅书声、文人雅集时的诗词唱和,让这座小城充满了浓郁的人文气息。苏家宅邸便坐落于这文风馥郁之地,青瓦白墙,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宁静而庄重。
    nbsp书香门第的熏陶
    nbsp晨曦微露,苏家宅院的书房便亮起了油灯。父亲苏洵手持一卷《战国策》,正耐心地为苏轼、苏辙兄弟讲解书中的权谋之术与治国之道。苏洵早年游历四方,三十岁后发愤读书,闭门苦读多年,终成一代散文大家。他的文章纵横捭阖、气势磅礴,深受当时文人推崇。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少年苏轼不仅熟读儒家经典,对历史、哲学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nbsp藏书阁是苏轼最喜爱的地方,那里弥漫着淡淡的墨香与木质书架的清香。泛黄的书卷整齐排列,从《论语》《孟子》的修身之道,到《史记》的史家绝唱,再到《庄子》的奇幻哲思,都是他亲密的伙伴。苏轼常常一进入藏书阁,便沉浸其中,忘却了时间的流逝。有时读到精彩之处,他会激动地来回踱步,口中喃喃自语;有时遇到疑惑,他便捧着书卷,跑去请教父亲,直到将问题弄个透彻。
    nbsp科举路上的锋芒
    nbsp嘉佑元年,十八岁的苏轼与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踏上了前往汴京的科举之路。彼时的长安道上,尘土飞扬,马蹄声碎。兄弟二人坐在马车上,望着窗外不断后退的风景,心中既充满期待,又有些许紧张。苏轼的行囊中,除了必备的衣物,装满了自己撰写的文章,这些凝聚着他心血的文字,是他要献给京城的“见面礼”。
    nbsp科举考场内,气氛紧张而肃穆。苏轼端坐于案前,展开试卷,略作思索后,便提笔疾书。他此次的应试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以“仁政”为核心,旁征博引,论述精妙。文中“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的典故,连主考官欧阳修都不知出处。事后询问,苏轼才笑着解释,这是他为了论证观点而临时杜撰的。这一大胆的创作,不仅展现了他的博闻强识,更彰显出他不拘一格、敢于创新的精神。
    nbsp放榜之日,汴京街头人头攒动。当“苏轼”二字出现在榜单之上时,整个京城都为之震动。文坛领袖欧阳修读完苏轼的文章后,赞叹道:“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苏轼的名字,如同璀璨的新星,瞬间照亮了北宋的文坛。
    nbsp官场漩涡:仕途的起起落落
    nbsp新旧党争的漩涡
    nbsp初入仕途的苏轼,正值王安石变法的浪潮席卷朝堂。年轻气盛的他,怀着“为生民立命”的抱负,深入民间考察新政的实施情况。在地方任职期间,他亲眼目睹了青苗法在执行过程中的种种弊端:原本旨在帮助百姓度过青黄不接时期的低息贷款,因地方官吏的强制摊派,变成了百姓沉重的负担。许多贫苦农民为了偿还贷款,不得不卖掉仅有的土地和农具,生活陷入了更深的困境。
    nbsp怀着忧虑与责任感,苏轼接连上书,言辞恳切地指出变法的问题。他在奏折中写道:“夫制置三司条例司,求利之名也;而夙兴夜寐,搜求民财者,求利之实也。”这些直指要害的言论,虽出于公心,却触动了新党核心人物的利益。王安石的支持者们对他群起而攻之,朝堂之上,苏轼渐渐成为了新党的“眼中钉”。
    nbsp“乌台诗案”的至暗时刻
    nbsp元丰二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文字狱,将苏轼推入了人生的至暗深渊。御史台的官员们从他的诗作中寻章摘句,断章取义,指控他“指斥乘舆”“包藏祸心”。“乌台”,即御史台,因其官署内遍植柏树,常有乌鸦栖息,故得此名。此刻,这座庄严肃穆的官署,却成了囚禁苏轼的牢笼。
    nbsp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苏轼度过了130个日夜。审讯室中,烛火摇曳,忽明忽暗,映照出他疲惫却倔强的面容。面对莫须有的罪名,他据理力争,却也在夜深人静、辗转反侧时,写下“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的绝望诗句。他深知,自己的命运此刻正悬于一线,生死未卜。
    nbsp幸运的是,朝堂之上仍有正义之声。王安石虽与苏轼政见不合,但听闻此事后,向神宗皇帝进谏:“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曹太后病重之际,也在神宗面前为苏轼求情,提及先帝对苏轼兄弟的赏识。在多方的努力下,苏轼终于逃过一劫,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这一官职不过是个有职无权的虚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宦海沉浮的辗转
    nbsp黄州之后,苏轼的贬谪之路仍在继续。从汝州到惠州,再到天涯海角的儋州,每一次迁徙,都是对身心的巨大考验。在惠州,他本想安度余生,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洒脱诗句,却因一句“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被政敌曲解为过于惬意,再度被贬至更远的儋州。
    nbsp然而,无论身处何地,苏轼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为官的初心。在杭州,他见西湖湖面淤塞,葑草蔓生,便主持疏浚工程。他亲自勘察地形,制定方案,发动民众清理湖底淤泥,将挖出的泥土筑起一道长堤。这道后来被称为“苏堤”的长堤,不仅改善了西湖的生态环境,更为百姓提供了一处赏景休闲的好去处。在颍州,他治理水患,带领百姓兴修水利,确保农田免受洪水之灾。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责任与担当。
    nbsp黄州涅盘:在困境中自我蜕变
    nbsp定慧院中的孤寂
    nbsp初到黄州,苏轼暂住在定慧院的一间小屋内。这间屋子破旧不堪,墙壁上布满了裂痕,屋顶的瓦片也有多处破损,每逢雨天,便会滴滴答答地漏雨。屋内潮湿阴暗,蛛网遍布,散发着一股霉味。唯有窗外那轮缺月和几株疏桐,成为了他寂寥生活中的陪伴。
    nbsp深夜,万籁俱寂,苏轼常常难以入眠。他披上外衣,在院中徘徊。月光洒在地上,清冷而孤寂,他的影子被拉得很长,随着脚步在地面上晃动。此时,他的心中满是迷茫与失落,于是,一首《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从他的笔下流淌而出:“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词中的“孤鸿”,正是他彼时心境的真实写照——孤独、迷茫,却又倔强地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nbsp东坡田亩的耕耘
    nbsp好友马梦德见苏轼生活窘迫,便为他向官府求得城东的一块荒地。这块地杂草丛生,石块遍布,开垦起来极为困难。但苏轼没有丝毫抱怨,他亲自扛起锄头,日复一日地劳作。春日里,他翻耕土地,播种稻种,汗水湿透了衣衫,泥土沾满了裤腿;夏日里,他顶着烈日除草、施肥,皮肤被晒得黝黑,双手也磨出了厚厚的茧子。
    nbsp他将这片荒地命名为“东坡”,并自号“东坡居士”。在田间劳作的日子里,他深刻体会到了稼穑之苦,也收获了劳动带来的快乐。“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这句诗记录了他开荒的艰辛;而“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则描绘出田园生活的静谧与美好。在这里,他与泥土为伴,与庄稼对话,逐渐找到了内心的平静。
    nbsp赤壁之下的哲思
    nbsp黄州城外的赤壁,成为了苏轼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每当月明之夜,他便会与友人相约,乘着一叶扁舟,飘荡在江面上。江水滔滔,在月光的照耀下,泛起点点银光。远处的山峦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水墨画卷。
    nbsp在船上,苏轼与友人饮酒畅谈,展开了一场关于宇宙与人生的深刻对话。《赤壁赋》中,他感慨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将个体置于浩瀚宇宙之中,尽显人生的渺小与短暂;而“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辩证思考,则展现出他超越生死、豁达超脱的人生境界。这些文字,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他在困境中完成精神突围的有力见证。
    nbsp文学巨匠:开宗立派的全能才子
    nbsp诗词革新的先锋
    nbsp在北宋文坛,词体长期被视为“小道”,局限于歌楼酒肆的浅斟低唱,题材多为伤春悲秋、男欢女爱,风格崇尚婉约绮丽。苏轼却以“解缆放船”的魄力,打破这一桎梏,将词从“艳科”的狭小天地中解放出来,赋予其新的生命与灵魂,开创豪放词派,实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艺术突破。
    nbsp在创作理念上,苏轼主张“诗词同源”,认为词应与诗一样,具有言志抒情、反映现实的功能。他在《与蔡景繁书》中写道:“颁示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明确提出词与诗本质相通,不应受传统题材与风格的束缚。这种理念如同一声惊雷,震撼了当时的词坛,为词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道路。
    nbsp苏轼的豪放词风,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达到巅峰。创作此词时,他被贬黄州,内心虽有愤懑,却未沉溺于个人得失。站在赤壁矶头,望着滚滚东逝的长江水,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感慨交织于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篇如洪钟巨响,以磅礴的气势奠定全词基调,将读者带入悠远浩渺的历史时空。随后对周瑜形象的刻画:“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位风度翩翩、指挥若定的儒将形象,尽显英雄豪迈之气。下半阕“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笔锋陡然一转,从对历史英雄的追慕,回到现实中自身的处境,将壮志未酬的无奈与对人生的旷达态度融为一体,既有对岁月流逝的深沉感慨,又有超脱物外的豁达胸襟,展现出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层次。整首词意境雄浑壮阔,语言豪放不羁,将写景、咏史、抒情完美融合,成为豪放词的千古绝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江城子·密州出猎》同样是豪放词的经典代表。熙宁八年,苏轼任密州知州,正值北宋与辽、西夏关系紧张之时,他渴望能驰骋疆场、为国效力。词中“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以一个“狂”字统领全篇,生动描绘出词人率领千骑出猎的壮观场景,自己身着猎装,英姿飒爽,意气风发。“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词人以孙权自比,展现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下阕“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更是将这种豪迈之情推向极致。尽管已两鬓斑白,但他的报国热情丝毫不减,急切盼望能像汉代魏尚一样,得到朝廷重用,奔赴西北边疆,抵御外敌入侵。全词节奏明快,气势恢宏,充分体现了苏轼词中豪迈奔放的风格。
    nbsp除了豪放词,苏轼的婉约之作同样造诣精深,展现出他在诗词创作上的多样性。《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他为悼念亡妻王弗而作。“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开篇便以质朴而沉痛的语言,道尽了对亡妻的深切思念,这种思念无需刻意想起,却从未忘却,真挚而深沉。“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通过描写梦境中与妻子重逢的场景,细腻地刻画了夫妻之间深厚的情感。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如实地描绘生活细节,却极具感染力,让人感受到他内心深处难以言说的悲痛。这种在豪放与婉约之间自由转换的能力,充分彰显了苏轼卓越的文学才华和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
    nbsp苏轼的诗词革新,不仅体现在风格与题材上,还在于语言的创新。他打破词的传统语言规范,大量融入诗文中的词汇与句式,使词的语言更加丰富多样、富有表现力。同时,他还善于运用典故,却又能做到自然贴切,毫无堆砌之感。例如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化用了道教传说,表达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与对现实的留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以简洁而优美的语言,将对亲人的思念升华为对全天下人的美好祝愿,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nbsp苏轼的诗词革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辛弃疾继承并发展了他的豪放词风,以更加激昂慷慨的笔墨抒发壮志豪情与家国情怀;陈亮、刘过等词人也纷纷效仿,形成了豪放词派的强大阵容。即使是婉约派词人,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苏轼的影响,开始拓宽词的题材,丰富词的表现手法。苏轼的诗词创作,为中国词史的发展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照亮了后世词人的创作道路。
    nbsp散文大家的风范
    nbsp苏轼的小品文往往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以小见大,抒发人生感悟,展现出他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在《东坡志林》里,他记录下与友人在庭院中观雨的片段:“雨至,欣然引觞,相对展卷,听蕉叶上声,竟日夜不止”nbsp,寥寥数语,将文人雅趣与自然之美融为一体。又如《书上元夜游》,描绘自己在儋州与当地孩童夜游的场景,“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没有华丽辞藻,却生动勾勒出当地质朴的民风,以及自己随遇而安的心境。
    nbsp苏轼的散文在结构上不拘一格,善于根据内容需要灵活安排。在《晁错论》中,开篇便抛出“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的观点,随后层层递进,通过剖析晁错的悲剧,论证“坚忍负重,厚积薄发”的重要性,逻辑严密,环环相扣;而《方山子传》则采用倒叙手法,先描绘方山子晚年隐居的形象,再回溯其年少时的侠气,最后以“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点明身份,行文跌宕起伏,充满故事性。
    nbsp在语言运用上,他主张“辞达而已矣”,追求自然流畅、通俗易懂,同时又注重文采,善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富有感染力。在《超然台记》中,写登台所见“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用整齐的句式营造出节奏感;形容超然心境时,以“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作结,简洁而深刻。他的散文创作,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散文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nbsp书画艺术的宗师
    nbsp苏轼在书画艺术领域同样成就斐然,堪称一代宗师。他的书法与绘画作品,不仅展现出精湛的技艺,更蕴含着深刻的艺术理念和独特的文人情怀,对后世书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nbsp书法上,苏轼位列“宋四家”之首,其书法风格独具特色,自成一派。他早年学习徐浩、颜真卿,中年转学杨凝式,晚年又融入李邕的笔意,最终形成了丰腴跌宕、天真烂漫的独特风格。苏轼主张书法应“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强调书法要表达创作者的个性与情感,而非一味模仿前人。他的执笔方式也别具一格,喜用“单钩法”,运笔时腕随手动,使得笔画间充满灵动之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他的代表作《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创作于被贬黄州期间。此时的苏轼,生活困顿,心情抑郁,这种情感在书法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整幅作品字体大小错落有致,笔画粗细变化明显,有的笔画粗壮有力,如“年年欲惜春”中的“年”字,似蕴含着无尽的悲愤;有的笔画纤细灵动,如“春江欲入户”中的“春”字,又如倾诉着内心的无奈。字里行间,仿佛能看到他挥毫时的情感起伏,将书法艺术与个人心境完美融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黄庭坚曾在《寒食帖》后题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足见对其推崇之至。
    nbsp绘画方面,苏轼是文人画的重要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主张“士人画”,强调绘画应“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注重将诗歌的意境与绘画的形象相结合,追求自然清新、简洁淡雅的艺术风格。苏轼认为绘画不应仅仅追求形似,更要注重传达画家的精神意趣和思想情感,即“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nbsp他尤其擅长画枯木怪石、墨竹,其画作虽寥寥数笔,却意境深远。他画竹不分节,一笔而成,有人问其原因,他回答:“竹生时何尝逐节生?”这种不拘泥于外在形式,追求内在神韵的绘画理念,打破了传统绘画注重写实的束缚,为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是其绘画代表作,画面中一株枯木虬曲盘旋,枝干扭曲向上,仿佛在与命运抗争;怪石嶙峋怪异,表面凹凸不平,充满奇趣。背景不着一物,却给人以无限遐想。整幅画用笔简练,墨色苍润,将苏轼内心的孤傲与洒脱展现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他的绘画风格和艺术追求。
    nbsp苏轼在书画艺术上的成就,不仅在于他精湛的技艺,更在于他所倡导的艺术理念。他常与米芾、李公麟等书画名家雅集,在西园雅集上,众人吟诗作画、鉴赏古帖,苏轼的见解总能令众人折服。他将文学、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融会贯通,强调艺术创作应抒发个人情感、展现文人风骨,这种理念对后世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元代倪瓒、明代徐渭、清代八大山人等画家,都深受苏轼的影响,在创作中追求笔墨情趣,注重表达个人情感,使文人画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独具特色的艺术流派。苏轼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和独特的艺术见解,在书画艺术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中国艺术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nbsp生活智者:苦中作乐的美食达人
    nbsp黄州东坡肉的诞生
    nbsp黄州时期,苏轼的生活十分清苦,俸禄微薄,难以维持生计。然而,困境并没有磨灭他对生活的热爱,反而激发了他在美食方面的创造力。当时,猪肉价格低廉,百姓因烹饪方法不当,觉得猪肉腥味重,故而很少食用。苏轼却对猪肉产生了兴趣,他决定尝试新的烹饪方式。
    nbsp他买来五花肉,将其切成方块,先在锅中焯水去腥,然后放入砂锅中,加入黄酒、酱油、冰糖等调料,再添上适量的水,用小火慢慢炖煮。他守在灶台前,不时揭开锅盖查看,调整火候。随着时间的推移,砂锅中渐渐飘出阵阵香气,浓郁而诱人。经过数小时的文火焖煮,五花肉变得色泽红亮,油而不腻,入口即化。这道美味的菜肴,后来被人们称为“东坡肉”。苏轼不仅自己享受美食,还经常邀请友人一同品尝,分享烹饪的乐趣。他将制作方法写成打油诗:“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让这道美食随着诗句广为流传。
    nbsp岭南美食的探索
    nbsp被贬惠州后,苏轼并没有因贬谪而意志消沉,反而对当地的美食充满了好奇与热情。岭南的荔枝,果实饱满,甘甜多汁,让他爱不释手。每当荔枝成熟的季节,漫山遍野的荔枝树上挂满红彤彤的果实,空气中都弥漫着甜蜜的香气。苏轼常常穿梭在荔枝林中,亲手摘下新鲜的荔枝,剥开鲜红的果皮,露出晶莹剔透的果肉,放入口中,汁水四溢,香甜无比。他一边品尝着美味的荔枝,一边欣赏着岭南的美景,写下“日啖荔枝三百

第147章 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