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49章 老成都:时光褶皱里的故事长卷(中)[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乡村小说]https://m.xcxs8.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些见证了无数爱情故事的黄桷树,依然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守护着这片土地。
    nbsp新华公园的小火车轨道,蜿蜒穿过茂密的香樟林。绿皮车厢上,斑驳的油漆诉说着过往,每到周末,家长带着孩子排队候车,“呜呜”的汽笛声响起,车厢摇晃着驶过石桥,惊起水面的鸳鸯。孩子们兴奋地趴在车窗边,看着窗外的风景,大声呼喊着,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公园角落的露天舞池,傍晚时分便热闹起来,穿着的确良衬衫的男士,牵着碎花裙女士,随着《友谊地久天长》的旋律旋转,舞步踏碎满地斜阳。池边的画舫茶馆,茶博士手持长嘴铜壶,隔着半米远往茶碗里注水,滚烫的开水在空中划出银亮弧线,引来阵阵喝彩。舞池中的人们,沉浸在音乐与舞蹈的世界里,尽情享受着这美好的时光。而画舫茶馆里,茶博士的精彩表演,也让客人们赞叹不已,感受到了成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nbsp这些藏在城市褶皱里的公园,是老成都的时光琥珀。茶碗里沉浮的茶叶,沾着百年光阴;石碑上斑驳的刻痕,铭记着岁月沧桑。当现代都市的喧嚣漫过钢筋森林,唯有这里的蝉鸣、茶香与旧时光的余温,依然固执地守护着这座城市的灵魂。它们是城市的绿洲,为人们提供了一片宁静与美好的天地,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能够找到心灵的慰藉。
    nbsp广场:城市跳动的集体记忆
    nbsp天府广场的毛主席塑像,高大而庄严,底座刻着“为人民服务”的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这里却是最热闹的地方,是成都人心中的精神地标。每到国庆前夕,广场便开始热闹筹备,各单位的文艺骨干们提前半个月就在这里排练节目,竹板声、二胡声混着此起彼伏的口令声,惊飞了广场角落槐树上的麻雀。
    nbsp节日当天,天还未亮,学生们就举着色彩鲜艳的纸花,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广场。他们穿着浆洗得发白却笔挺的蓝布衫,脖子上系着崭新的红领巾,冻得通红的手指紧紧攥着花束。卖的小贩挑着担子穿梭其中,转盘飞速转动,雪白的糖丝在寒风中颤动,像一朵朵轻盈的云朵,馋得孩子们挪不开眼,拉着父母的衣角撒娇。广场临时搭建的木台上,演员们裹着军大衣候场,眼睫毛上都结着白霜,却依然精神抖擞。当《东方红》的旋律响起,千人组成的方阵同时挥动花束,红绸翻飞间,整个广场化作一片沸腾的海洋。
    nbsp王婆婆已经七十多岁,她常常坐在广场的石凳上,望着毛主席塑像,陷入回忆。她记得,六十年代的某个冬天,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她攥着珍贵的粮票在广场排队领取救济物资。队伍从塑像底座一直蜿蜒到广场边缘,人们裹着破旧的棉袄,相互依偎着取暖。突然,广播站传来激昂的《东方红》,大家不约而同地跟着哼唱起来,苍凉的歌声中,有人偷偷抹起了眼泪。那时的天府广场,不仅是举行重要活动的场所,更是人们交流信息、传递情感的地方。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谁家新添了人口,这些消息在广场上迅速传播开来。老人们坐在台阶上晒太阳,用布满老茧的手比划着讲述家长里短;年轻工人骑着二八自行车经过,车铃“叮铃”一响,惊得卖冰棍的大爷赶紧掀开棉被,露出里面结着白霜的木箱。
    nbsp中山广场的孙中山铜像下,曾是成都最早的露天相亲角。每到周末,这里便热闹起来,父母们拿着子女的照片和简历,用四川方言拉家常。“我幺儿在国营厂上班,踏实得很!”“我女儿是老师,性格可温柔了!”他们眼神中满是期待,希望能为孩子找到合适的另一半。有的父母还会准备一些小零食,分给周围的人,一边吃一边聊天,气氛十分融洽。王大爷总爱带着自家晒的橘子皮,一边分给大家泡水喝,一边念叨:“我家闺女心灵手巧,织的毛衣比商店卖的还好!”
    nbsp铜像的基座上,被岁月磨出深深浅浅的手印,那是过往行人习惯性抚触留下的痕迹,仿佛承载着无数人的心愿与故事。广场边的国营钟表店,橱窗里摆放着各种款式的手表,老师傅戴着放大镜,专注地修着表,“咔嗒咔嗒”的齿轮声,与广场上的鸽哨声交织成独特的城市韵律。年轻情侣们喜欢在这里约会,男孩紧张地掏出藏在口袋里的手帕,小心翼翼地为女孩擦去额头的汗珠;老夫妻相互搀扶着,在铜像前驻足良久,回忆着年轻时在这里许下的誓言。逢年过节,广场上还会举办猜灯谜活动,五颜六色的纸条挂满了槐树,孩子们举着灯笼在树下穿梭,欢快的笑声惊起一群白鸽,扑棱棱地飞向夜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盐市口广场的“三八商场”前,永远排着长长的队伍。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是成都最热闹的购物地标,凭票供应的布料、搪瓷盆,都要在这里抢购。清晨五点,天还没亮,队伍就已经排了几百米,人们裹着军大衣,手里紧紧攥着布票、粮票,在寒风中跺脚取暖。售货员张嬢嬢每天都要扯几百米布料,剪刀与棉布摩擦的“沙沙”声,和顾客焦急的催促声混在一起。商场门口的修鞋匠老周,总是架着个小马扎,“嗒嗒嗒”地敲着鞋钉,一边修鞋一边和排队的人唠嗑:“恁晓得不?百货公司新进了上海产的雪花膏!”
    nbsp广场上的宣传画栏,定期更换社会主义建设的海报,画中工人农民的笑脸,激励着过往行人。放学的孩子们总爱趴在画栏前,用手指描摹着画中拖拉机、工厂的轮廓,憧憬着未来的生活。春节前夕,画栏会换上喜庆的年画,红灯笼、胖娃娃、鲤鱼跃龙门的图案,让整个广场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卖春联的大爷铺开红纸,挥毫泼墨,“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的墨迹未干,就被眼疾手快的顾客抢走。
    nbsp骡马市广场的钟楼,每到整点敲响,浑厚的钟声能传出好几条街。老成都人记得,那钟声曾是城市的计时员,上学、上班、接孩子,都听它指挥。清晨六点,钟声准时响起,唤醒了沉睡的城市,早点摊的蒸笼开始冒出热气,“担担面——”“豆浆油条——”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中午十二点,钟声又像是放学的信号,背着书包的孩子们冲出校门,奔向广场边的小吃摊,花五分钱买上一串麻辣土豆,吃得满嘴流油;傍晚六点,下班的人群潮水般涌来,自行车铃声、行人的谈笑声与钟声交织在一起。
    nbsp广场边的国营照相馆,门口挂着明星海报,人们穿着崭新的的确良衬衫,在这里留下珍贵的全家福。摄影师戴着黑框眼镜,举着老式相机,耐心地调整着角度:“大家看这里,笑一笑!”“咔嚓”一声,快门按下,幸福的瞬间被永远定格。冬天的广场上,卖烤红薯的炉子永远冒着热气,掰开焦香的外皮,金黄的薯肉甜得沁人心脾,捧着热乎乎的红薯,寒意瞬间消散。孩子们举着烤红薯在广场上奔跑,糖稀滴落在青石板上,引来一群蚂蚁排队搬运。
    nbsp这些老广场,是城市跳动的心脏,铭刻着集体记忆。在这里,生活的烟火气与时代的脉搏共振,每一块地砖都浸透故事,每一缕风都裹挟着往昔的温度。当霓虹灯取代了煤油灯,当摩天大楼遮住了星空,唯有广场上的老槐树,还在默默诉说着这座城市的从前,那些欢笑与泪水、希望与梦想,都化作了城市血脉中奔涌不息的文化基因。
    nbsp商场:市井繁华的时代注脚
    nbsp人民商场的木质柜台泛着温润的包浆,每一道木纹都浸润着老成都的烟火气。清晨七点,卷帘门“哗啦”升起,售货员李嬢嬢踩着木质楼梯“咚咚”下楼,抖开蓝布围裙,将搪瓷缸、花布衫整齐码进玻璃橱窗。凭票供应的年代,这里是城市的“宝藏库”,每月逢五的清晨,队伍总能从商场正门排到盐市口的转角。张大爷记得,1978年冬天,他攥着攒了半年的布票,在寒风中站了三个小时,才为女儿换来一块的确良布料。“那时候买东西,得眼疾手快!”他咂着叶子烟回忆,“李嬢嬢站在高高的柜台后,竹竿挑起布料的瞬间,整个商场都是‘啧啧的赞叹声。”
    nbsp二楼文具柜台的玻璃罐里,英雄牌钢笔闪着铱金笔尖的光泽。小学生们趴在柜台前,鼻尖几乎要贴到玻璃上,看售货员用试写纸划出流畅的蓝线年的某个午后,中学生王建国在这里攒了三个月零花钱,买下人生第一支钢笔。“笔尖触到作业本的沙沙声,比任何音乐都动听。”他后来成为作家,手稿里总带着人民商场的墨香。商场顶楼的露天茶馆,竹椅在夕阳下吱呀作响,逛累的主妇们嗑着瓜子,听评书先生讲《薛仁贵征东》,惊堂木一拍,惊飞了檐角的麻雀。
    nbsp红旗商场的红漆招牌下,藏着老成都人的生活智慧。粮油柜台前,戴着蓝袖套的刘师傅用铁皮斗量米,“哗啦”一声倒入粗布口袋,再用木尺刮平表面,精准到半两不差。副食区的玻璃罐里,水果糖裹着彩色糖纸,孩子们踮着脚数罐子,一角钱能买五颗,含在嘴里甜到放学。张婆婆记得,每到春节,商场就会变身“年货战场”:买冻肉的队伍排出百米长,买年画的大爷举着竹竿挑图案,买鞭炮的小孩被父亲架在肩头张望。“那时候商场有个‘百宝箱,”她眯起眼睛笑,“缺啥都能找售货员想办法,比自家抽屉还全乎。”
    nbsp商场后院的仓库里,摞着成捆的油纸伞。雨季来临时,售货员们会在门口支起木架,帮顾客撑开伞面检查年那个暴雨天,十几位顾客被困商场,售货员们煮来红糖姜汤,用柜台的包装纸折成小船,陪孩子们在积水里玩耍。如今商场的老账本上,还留着当年赊账的记录——特殊时期,总有人默默守护着这座城市的温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春熙路百货公司的旋转门转出了老成都的摩登时代年开业那天,霓虹灯牌照亮整条街道,穿喇叭裤的年轻人挤在门口张望,玻璃映出他们兴奋的脸。一楼化妆品柜台,上海产的雪花膏装在印着牡丹的瓷罐里,姑娘们红着脸请售货员打开盖子,指尖蘸取时,周围总会响起“好香啊”的赞叹。二楼服装区的试衣间外,永远排着期待的队伍。王阿姨记得,她在这里买下人生第一件连衣裙,藏青色的料子带着暗纹,穿去厂里上班时,工友们围着她转了三圈。
    nbsp顶楼的咖啡厅是当时的“时髦地标”。落地窗外,春熙路的人流如织,卡座里的年轻人学着电影里的样子,用小勺搅动咖啡,却被苦涩呛得直皱眉。商场还定期举办“时装表演”,售货员们换上新款服装,踩着木楼梯走“猫步”,引得顾客们拼命鼓掌。那些年,春熙路百货公司的橱窗设计堪称一绝:春节的“熊猫闹春”用彩灯编织,中秋的“嫦娥奔月”缀满真丝绸缎,总能让行人驻足半小时以上。
    nbsp青年路的小商品市场像个色彩斑斓的万花筒。清晨六点,摊主们卸下门板,“叮叮当当”支起货架,纽扣、头绳、手帕瞬间铺满摊位。张大姐的发饰摊前,永远围着叽叽喳喳的姑娘们,她用带着成都口音的普通话推销:“妹儿,这个珍珠发卡配你,乖得很!”角落里的修鞋匠老陈,坐在小马扎上,“嗒嗒”敲着鞋钉,旁边收音机播着李伯清的散打评书,逗得顾客和路人哈哈大笑。
    nbsp市场深处有个神秘的“黑市”——倒腾港台磁带的小贩。他们把卡带藏在棉袄内袋,警惕地打量四周,确认安全后才掀开衣角:“邓丽君的新歌,保真!”1988年的某个冬夜,几个年轻人挤在狭小的过道里,轮流用随身听耳机听《甜蜜蜜》,寒风从木板缝隙钻进来,却挡不住歌声里的温暖。市场外的小吃摊是深夜食堂,卖麻辣烫的婆婆守着煤炉,竹签串起的海带、豆腐泡在红汤里翻滚,收摊后,摊主们会围坐在一起,分享当天的趣事。
    nbsp饭店:舌尖上的乡愁
    nbsp荣乐园的后厨永远飘着混合的香气,清晨四点,学徒们就开始忙活。老灶台上,铜火锅咕嘟作响,牛油与香料在锅中翻滚,熬出红亮的汤底。切配师傅的案板“咚咚”作响,里脊肉切成均匀的薄片,刀工好的能透光;掌勺的刘师傅颠起铁锅,火苗窜起半人高,回锅肉在铁锅里跳起欢快的舞蹈,“滋滋”声中,肉片渐渐卷起金黄的边。堂倌们穿着藏青长衫,端着托盘穿梭如飞,吆喝声带着川剧的韵味:“鱼香肉丝——来咯——”声音穿过雕花屏风,惊得二楼雅间的客人放下茶杯。
    nbsp招牌樟茶鸭子的制作是场隆重的仪式。张师傅戴着白手套,将腌制好的麻鸭挂进熏炉,先以樟木熏出山林气息,再用茶叶逼出清苦回甘,最后用果木烤至表皮金黄。“要掌握好火候,”他常对学徒说,“就像听川剧的锣鼓,慢不得也急不得。”每当鸭子出炉,油亮的表皮泛着琥珀光泽,整个后厨都弥漫着勾人的香气,连路过的野猫都蹲在墙头不肯走。二楼靠窗的位置,总能看到西装革履的商人,一边品着樟茶鸭子,一边望着窗外锦江的船只,指点着生意场上的风云。
    nbsp位于水井坊的成都饭店,是八十年代成都的“奢华代名词”。旋转餐厅缓缓转动,落地窗外,锦江如一条玉带蜿蜒,食客们品着“开水白菜”,看夕阳为城市镀上金边。这道看似寡淡的菜肴,实则工序繁复得惊人:老母鸡、老鸭、干贝、火腿文火慢炖八小时,汤汁经过八次过滤,直到清澈如开水,再淋在精心挑选的白菜心上。主厨李绍光亲自把关每一片菜叶,“要选未完全绽开的菜心,”他说,“就像选川剧里的旦角,得有灵气。”
    nbsp饭店的婚宴大厅承载着无数人的幸福记忆年那场轰动全城的婚礼,新娘穿着从香港定制的婚纱,在水晶灯下旋转时,裙摆扫过摆满宫保鸡丁、麻婆豆腐的圆桌。服务员们托着红漆托盘穿梭,每道菜都带着精致的雕花摆盘,客人们的赞叹声与相机快门声此起彼伏。后厨里,师傅们忙得脚不沾地,蒸笼的热气模糊了玻璃窗,却遮不住他们脸上的笑意——见证别人的幸福,也是厨师的骄傲。
    nbsp陈麻婆豆腐店的灶火,从同治元年一直烧到今天。店面不大,八仙桌和长条凳被岁月磨得发亮,墙皮剥落处露出泛黄的报纸,那是几十年前糊上的装饰。老板娘系着蓝布围裙,站在灶台前颠勺,油锅“刺啦”一声,豆腐与肉末在红汤里翻滚,豆瓣酱的香气瞬间填满整条小巷。“我们家的秘方,”她一边撒花椒面一边说,“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就像川剧的变脸,讲究个原汁原味。”
    nbsp老食客们都有自己的“专属座位”。王大爷总坐靠窗的位置,就着豆腐能吃下三碗米饭;学生们放学后挤在角落,分食一碗豆腐,辣得直哈气却不肯停筷。店里的泡菜坛也是一绝,泡得脆生生的萝卜、豇豆,免费供客人取用。某个雨夜,一位外地游客推门而入,被辣得满脸通红却大呼过瘾,临走时非要拜师学艺。老板娘笑着舀了勺红油:“带着这个回去,想家的时候,就煮碗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盘飧市的卤味香能飘出三条街。清晨五点,卤料在大锅里翻滚,八角、桂皮、香叶的香气混着肉香,勾得早起的行人直咽口水。切卤菜的师傅刀工利落,卤牛肉片得薄如蝉翼,能透出案板的木纹;卤鸡拆骨时,骨头与肉分离的“咔嚓”声,听着就让人食欲大开。店里的老主顾都有“暗号”:李叔要“肥四瘦六”的卤肉,张嬢嬢指定要“翅膀根那截”,学徒们听着吆喝,手底下丝毫不乱。
    nbsp春节前夕,这里是最热闹的战场。队伍从店门口排到巷子口,人们拎着铝制饭盒,相互交流着:“今年多买点,亲戚要来!”店里的老师傅一边切卤味,一边和熟客唠嗑:“恁晓得不?隔壁巷子新开了家火锅店,但卤味还得吃我们的!”打包的牛皮纸不够时,有人掏出旧报纸:“就包这里面,不讲究!”热腾腾的卤味捧在手里,年的味道就这么实实在在地握在了掌心。
    nbsp钟水饺店的红油是镇店之宝。老板凌晨三点就开始炼油,菜籽油烧到七成热,慢慢浇在辣椒面上,“刺啦”声中,辣椒的香气被彻底激发出来。包水饺的阿姨手法娴熟,左手托皮,右手放馅,轻轻一捏,元宝似的饺子就排成了队。煮饺子的大锅永远沸腾,伙计用长竹筷搅动,防止饺子粘连,同时高声吆喝:“红油水饺,两碗——”
    nbsp店里的常客都有独特的吃法。赵婆婆要“重红轻蒜”,小伙子们偏爱“加辣加醋”,还有人自创“水饺拌面”。某个夏日午后,一位老人带着孙子来吃,孩子被辣得直哭,老人笑着蘸饺子汤喂他:“乖,这是爷爷小时候的味道。”店里的墙上贴满泛黄的照片,有开业时的合影,有明星来店的留影,还有顾客手写的感谢信。这些照片,和着钟水饺的香气,记录着岁月的故事。
    喜欢。

第149章 老成都:时光褶皱里的故事长卷(中)[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