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52章 跟着《吴船录》与《入蜀记》去旅行[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乡村小说]https://m.xcxs8.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在历史的幽微处,有两本册子熠熠生辉,一本是范成大的《吴船录》,一本是陆游的《入蜀记》。它们像两把精巧的钥匙,打开了南宋长江行旅的大门,让我们得以窥探那段跨越山水、饱含人文气息的时光。
    nbsp竹筒里封存的时光
    nbsp范成大在《吴船录》里对郫筒酒的记载,是一场跨越时空的酒香邀约。那竹筒盛着的,不仅是美酒,更是蜀地的悠悠岁月。从山涛刳竹酿酒的诗意起源,到杜甫、陆游诗中对其的深情眷恋,郫筒酒已然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情感寄托。
    nbsp当我翻开《吴船录》,仿佛能看到范成大站在郫邑,望着家家流水修竹,品评着郫筒酒。那些被精心制作的竹筒,刻纹上漆,提梁轻晃,宛如艺术品。制作郫筒酒的过程更是充满了仪式感,在竹林中,将酒倾入竹筒,用藕丝和蕉叶密封,不一会儿,香气便能飘达林外。这独特的酿造方式,是郫筒酒独领风骚上千年的秘诀。第一次发酵拌入的是八味中草药秘制的药酒曲,主要起糖化作用,将蒸好晾凉的糯米与之搅拌混合,放入缸中,在28nbspnbsp30度之间的温度条件下存放24nbspnbsp48小时,把糯米中的淀粉转化为葡萄糖;第二次发酵要拌入三十六味中草药秘制的麦曲以及酴醾花,以此增香、着色、呈味,抑制有害细菌生长;第三次发酵是将酒液灌入新鲜慈竹筒,用蕉叶封口,产生特别的呈香呈味物质nbsp。
    nbsp早在三星堆时期,川西平原酿酒业便随着古蜀农业的发展而兴起,已有盛酒和饮酒的酒器。到汉代,郫都酿酒业十分发达,扬雄在《蜀都赋》里提到的“酴清”,代表性品牌便是晋初诞生的郫筒酒。郫筒酒在唐代被列为贡酒,备受文人雅士追捧,杜甫未入蜀时就心心念念“酒忆郫筒不用酤”,李商隐也有“歌从雍门学,酒是郫筒酤”的诗句nbsp。
    nbsp可惜,范成大在《吴船录》中感叹,这种制酒技艺在当时或许已经失传,只留下这文字的记载,让后人对那独特的酒香充满遐想。
    nbsp陆游虽未在《入蜀记》里提及郫筒酒,但他一路行来,对生活的热爱与范成大如出一辙。他笔下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充满了对世间万物的关怀。不难想象,若陆游途径蜀地,品尝到郫筒酒,他定会被那酒液微甜、色如琥珀、清香弥久的独特风味所吸引,诗兴大发,挥笔留下对这美酒的赞叹,或许还会与范成大交流品酒心得,一同沉醉在这蜀地的酒香之中。
    nbsp郫筒酒在历史的长河中起起落落,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国营企业郫筒酒厂开始恢复生产郫筒酒,1984年4月对郫筒酒厂进行改造升级,使郫筒酒年产量大幅提升nbsp。同一时期,干久云在郫县护国酒厂带领团队酿制生产郫筒酒和白酒,其团队酿造的产品还曾获得国家轻工业部酒类的部优产品年,郫县永兴乡一个小酒厂注册郫筒酒商标,聘请民间优秀师傅制作生产,但因市场萎缩、成本过高等原因于2015年停产。直到2018年,郫筒酒制作技艺传承人张祥根和他的团队为了保护这一千年历史品牌,在四川粮品道酒业有限公司进行了郫筒酒量产试生产,以古法为基础,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和新工艺,研发出郫筒酒系列酒,再次让这跨越千年历史的标志性川酒,走进大众的视野。
    nbsp枝头摇曳的红绡
    nbsp沿着岷江,荔枝的艳影在《吴船录》中摇曳生姿。范成大从眉州到嘉州,再到叙州、涪州,一路都被荔枝吸引,那“绿叶红实粲然”的模样,尽显荔枝的鲜活。他还化身生活家,密封荔枝为使者保鲜,细致地比较各地荔枝的品质,字里行间满是对生活的热忱。眉州眉山馆里,那两筐荔枝在他眼中是如此诱人;嘉州城内,荔枝树粗壮高大,九顶寺殿前的荔枝更是品质上乘,每年都被专供给提点刑狱司;叙州的岷江两岸,荔枝林连绵成片;涪州,他不仅记录下荔枝的分布,还对其品质进行了一番评判,指出虽然唐代时涪州进贡荔枝,并被杨贵妃所喜爱,但“去州数里,有妃子园,然其品实不高。今天下荔枝,当以闽中为第一”nbsp。
    nbsp荔枝与巴蜀的缘分,早在西汉初年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便已种下,那时它被称作“离支”,到东汉,“荔枝”之名才固定下来。温暖湿润的唐代,四川盆地尤其是岷江、长江沿岸,荔枝种植蔚然成风。当时为了让杨贵妃能吃到新鲜荔枝,从巴蜀到长安开辟了“荔枝道”,经长寿、垫江、达州等地,人马接力,快马加鞭,将荔枝送往长安nbsp。然而南宋以降,中国气候整体转向干冷,荔枝种植带被迫南缩,逐步集中于川南长江河谷地带,这在《吴船录》中也能找到印证,范成大自眉山顺江而下,直至戎州方见“两岸多荔子林”nbsp。
    nbsp陆游的《入蜀记》虽未聚焦荔枝,但他对山川景物的描绘同样细腻。想象一下,若陆游与范成大在荔枝林相遇,一个擅长借景抒情,一个专注记录物产,他们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也许会一起品尝荔枝,交流旅途中的趣事,共同为这蜀地的物产与风光陶醉。陆游可能会从荔枝的美味联想到家乡的水果,抒发对故乡的思念;范成大则会继续分享他对荔枝种植、保鲜的见解,两人在荔枝树下畅谈,为这段旅程增添一段佳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如今,在金沙江畔的宜宾,五株千年古荔树依然屹立,它们的种植年代可追溯至唐以前,2019年被列为一级古树。其中一株干周亭亭如盖,浓荫广达数十米,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和荔枝在巴蜀地区的兴衰。而在重庆涪陵,目前荔枝种植面积约1.1万亩,有“妃子笑”“桂味”“仙进奉”等多个优质品种,2024年底“涪陵荔枝”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nbsp。
    nbsp药香里的神话与现实
    nbsp青城山云雾缭绕,川芎的故事在《吴船录》里带着神秘色彩。孙思邈与仙鹤的传说,让川芎有了浪漫的底色。范成大看到道人在芙蓉平种植川芎时,心中或许也在感慨这草药背后的故事。青城山的川芎,不仅是一味良药,更是历史与文化的载体。那一片片翠绿色的川芎叶子在山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
    nbsp传说隋唐时期,药王孙思邈携徒弟云游至四川青城山,在混元顶的青松林内歇脚时,看见一只大雌鹤头颈低垂、不断哀鸣,猜想它患了急病。第二天清晨,他们又来到青松林,能清晰听到病鹤的呻吟。等到第三天再来时,却听不到病鹤的呻吟了,只见几只白鹤在空中翱翔,从它们嘴里掉下几朵小白花和几片很像红萝卜的叶子。孙思邈让徒弟捡起来保存好,此时才发现雌鹤已恢复健康、在林中嬉戏如常。他观察到白鹤们常去混元顶峭壁古洞旁,那里长着一片绿茵茵的野草,便联想到雌鹤病愈可能与这种植物有关。于是采了一些回去反复实验,发现它的根茎具有活血通经、祛风止痛的作用,兴奋之下,孙思邈吟道:“青城天下幽,川西第一洞,仙鹤过往处,良药降苍穹。”并将这种药命名为“川芎”nbsp。
    nbsp川芎性味辛温,归肝胆心包经,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风湿痹痛等多种病症。它对生长环境颇为挑剔,多生长在海拔700米左右的平坝和1000至1500米的山地黄壤中,四川都江堰便是全国川芎主产地,其马祖寺一带所产的“菊花心”川芎一直是川芎中的上品nbsp。在挑选川芎时,优质的川芎个大饱满、质坚实、断面黄白色且油性大、香气浓。
    nbsp陆游在《入蜀记》中同样注重人文与历史,他对各地的古迹、掌故都有详细记载。若他来到青城山,定会对川芎的传说和种植深感兴趣,说不定还会和范成大一起探讨这味草药的药用价值与文化内涵,在山水之间,追寻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他们可能会一起拜访山中的道人,了解川芎的种植方法和炮制工艺;也可能会在山中漫步,寻找传说中孙思邈采药的踪迹,感受这片土地的神奇与厚重。
    nbsp孙思邈晚年隐居青城山,在这里潜心研究医学,编写《千金翼方》,他一边行医采药,一边收集民间偏方单方。当地乡民看病,他常常不收脉利钱,还会送药。乡民们也会给他介绍草草药和民间治病单方、偏方,很多都被他写进了医书nbsp。他还教乡民们种药、采药、识药、制药,培养了一大批药农,使太平场逐渐成了川西地区的药材贸易集散地nbsp。
    nbsp奇花异草绘就的秘境
    nbsp《吴船录》中的巴蜀是一个充满奇花异草的世界。合江亭的梅花刚开三分,芳华楼前便已摆开宴席,那点点红梅在枝头绽放,如繁星般点缀

第152章 跟着《吴船录》与《入蜀记》去旅行[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