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54章 郭沫若:在才情与争议中浮沉的一生[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乡村小说]https://m.xcxs8.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乐山灵秀,少年初成
    nbsp1892年11月16日,四川乐山沙湾镇,郭家老宅内一片繁忙与喜悦。随着一声清亮的啼哭,郭沫若呱呱坠地,乳名“文豹”。父亲郭朝沛凭借过人的商业头脑,将绸缎庄和酿酒坊经营得红红火火,郭家在当地算得上殷实之家;母亲杜邀贞虽深居闺阁,却熟读诗书,腹中藏着无数动人的故事与诗篇。每当夜幕降临,年幼的郭沫若便依偎在母亲怀中,伴着摇曳的烛火,聆听《孔雀东南飞》里焦仲卿与刘兰芝的凄美爱情,或是《木兰辞》中花木兰替父从军的英勇传奇。母亲轻柔的嗓音、生动的讲述,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点亮了郭沫若幼小的心灵,在他心中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nbsp七岁那年,郭沫若踏入绥山馆的学堂。学堂里,先生摇头晃脑地教授四书五经,其他孩童听得昏昏欲睡,郭沫若却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对这些古老的文字充满了好奇与热情。一日,窗外突降大雪,一夜之间,天地银装素裹。先生望着雪景,兴致大发,出了上联“早起开门雪满山”,想考考学生们的才思。郭沫若托着腮,眼睛滴溜溜地转,忽然瞥见水缸中倒映的月影,灵感如泉水般涌出,脱口而出“晚归洗手月盈盆”。先生先是一愣,随即满脸惊喜,拍案叫绝:“此子日后必成大器!”从此,郭沫若聪慧过人的名声在学堂里不胫而走。同学们课间玩耍时,常围着他,听他讲述从书中读到的奇闻轶事;先生也对他格外关注,时常拿出珍藏的书籍供他阅读。
    nbsp每逢端午佳节,大渡河畔便热闹非凡。郭沫若总会跟着兄长们早早来到河边,抢占一处绝佳位置,等待龙舟竞渡的开始。随着一声响亮的铜锣,一艘艘装饰华丽的龙舟如离弦之箭,在河面上飞驰。船上的健儿们齐声呐喊,船桨整齐划一地拍打着水面,溅起层层水花。郭沫若激动得小脸通红,挥舞着手臂,扯着嗓子为自己支持的龙舟加油助威。比赛结束后,他会在河滩上流连忘返,捡起被河水冲刷得光滑圆润的鹅卵石,蹲在沙地上,用稚嫩的笔迹写下“龙舟破浪去,壮志心中藏”这样充满豪情的诗句。这些童年的经历,不仅成为他珍贵的回忆,更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nbsp封建枷锁,婚姻初痛
    nbsp1912年上元节,郭家老宅张灯结彩,一场盛大却无奈的婚礼在此举行。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安排下,郭沫若与从未谋面的张琼华结为夫妻。新婚之夜,婚房内红烛高照,喜庆的氛围中却弥漫着一丝压抑。郭沫若望着盖着红盖头、端坐床边的张琼华,心中没有一丝喜悦,只有对封建包办婚姻的无奈与抗拒。他借口身体不适,独自在书房枯坐了一夜,脑海中满是对自由与理想的渴望,对这段毫无感情基础的婚姻感到无比迷茫。
    nbsp婚后仅仅六天,郭沫若便不顾家人的劝阻,毅然决然地踏上了离家求学之路。临行前,他看到张琼华倚在门角,手中紧紧攥着一双新纳的千层底布鞋,眼神中满是不舍与怯生生的期待。他张了张嘴,却不知该说些什么,最终只是狠下心,转身离去,脚步匆匆地踏碎了满地月光。他这一走,便将张琼华独自留在了空寂的郭家老宅,开始了长达六十八年的孤独等待。
    nbsp此后的岁月里,张琼华每日清晨都会早早起身,将郭沫若曾经居住的房间打扫得纤尘不染,把他儿时读过的书籍一本本仔细整理,按顺序码放整齐,仿佛这样就能感受到他的气息。逢年过节,她会默默地跪在郭家祠堂,对着列祖列宗的牌位虔诚祈祷,祈求丈夫在外平安顺遂年,郭沫若衣锦还乡,身边还带着年轻貌美的于立群。张琼华得知消息后,躲在屏风后面,远远地看着他们。她看着于立群青春洋溢的笑容,又摸了摸自己鬓角的白发,心中满是苦涩。她没有勇气上前相见,只是默默地退到厨房,精心为他们煮了一碗红糖醪糟蛋,用这种方式表达着自己深藏心底的情感,而这份深情,终究如石沉大海,未得到回应。
    nbsp异国恋曲,激情与背叛
    nbsp1914年,郭沫若远渡重洋,来到日本求学,最初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选择学医年的一天,在东京圣路加医院,消毒水的气味弥漫在空气中,郭沫若在这里邂逅了改变他人生轨迹的女子——佐藤富子。当时,佐藤富子身着洁白的护士服,抱着病历本,身姿轻盈地从长廊走过,衣角不经意间扫过郭沫若的手背。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郭沫若的心脏剧烈跳动,他被佐藤富子纯净善良的眼神和温婉娴静的气质深深吸引。当晚,他便迫不及待地写下一封炽热的情书:“你的眼睛是富士山顶的雪,融化了我整个寒冬。”
    nbsp佐藤富子出身名门望族,是基督教之家备受宠爱的千金。然而,为了与郭沫若在一起,她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毅然断绝了与家庭的关系,改名为郭安娜,跟随郭沫若来到市川市的一间狭小简陋的屋子里生活。在这里,她白天要去做女工,赚取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晚上回到家,即便疲惫不堪,也要为郭沫若研磨、铺纸,全力支持他的文学创作。郭沫若创作《女神》时,常常陷入疯狂的创作状态,半夜灵感突发,便会立刻起身挥笔疾书。郭安娜总是默默守在他身边,为他温酒、添衣,眼神中满是温柔与支持。有一回,郭沫若为了推敲一句诗,整夜未眠,郭安娜就守着炭盆,等了他整整一夜。清晨,炭盆里的火早已熄灭,她的手脚也变得冰凉,但她毫无怨言,只是心疼地将凉透的粥重新热好,端到郭沫若面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然而,郭沫若的感情却如三月的柳絮,飘忽不定。在与郭安娜共同生活的日子里,他先后与多名女子产生感情纠葛年,他在广东大学担任文学院长时,结识了学生安琳。安琳青春靓丽、充满朝气,对才华横溢的郭沫若崇拜不已。两人很快陷入热恋,常常一起漫步校园,分享彼此的梦想与心事。但这段感情最终因郭沫若的逃亡日本而无疾而终年,抗战前夕,大公报驻东京记者于立忱来到郭沫若身边。她容貌秀丽、才情出众,郭沫若再次陷入情网。他对于立忱许下诸多承诺,说要与郭安娜离婚,给她一生幸福。于立忱深深爱上了郭沫若,甚至为他怀了孩子。然而,当她满心欢喜地将这个消息告诉郭沫若时,得到的却是冰冷的回应。郭沫若不仅让她打掉孩子,还逐渐疏远了她。于立忱无法承受这巨大的打击,怀着绝望的心情回到上海,最终选择自杀,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只留下无尽的悲伤与遗憾。
    nbsp文坛弄潮,开创辉煌
    nbsp1921年的上海,泰东图书局的一间狭小阁楼里,烟雾缭绕,气氛热烈。郭沫若与郁达夫、田汉、张子平等志同道合的文学青年围坐在一张破旧的桌子旁,桌上的煤油灯散发着微弱的光芒,照亮了他们充满激情与梦想的脸庞。窗外,十里洋场霓虹闪烁,车水马龙的喧嚣声不时传来,但他们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热烈地讨论着中国新文学的未来方向。郭沫若猛地一拍桌子,站起身来,目光坚定地说道:“我们不能再墨守成规,要创造一个属于中国青年的全新文学时代!”在众人的热烈响应中,创造社诞生了。
    nbsp创造社成立后,郭沫若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他的作品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天空。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以其独特的自由体形式、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对旧传统的大胆批判,成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诗集中,《凤凰涅盘》以神话为依托,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故事,隐喻旧中国的重生,表达了对光明未来的热烈向往;《天狗》中“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便是我了!”这般豪放不羁的诗句,展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冲破束缚的渴望,震撼了无数读者的心灵,激发了一代青年的创作热情。
    nbsp除了诗歌,郭沫若在历史剧创作领域也取得了非凡成就年,正值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郭沫若在重庆创作了五幕历史话剧《屈原》。为了创作这部作品,他把自己关在防空洞里,不顾盛夏的酷暑和蚊虫的叮咬,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当写到“雷电颂”这一场景时,外面恰好电闪雷鸣,狂风大作。郭沫若仿佛与剧中的屈原融为一体,他披头散发地冲到雨中,大声朗诵着剧中的台词:“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路过的百姓看到他的样子,以为他疯了,纷纷投来异样的目光,但他却沉浸在创作的激情中,无法自拔年4月3日,《屈原》在重庆国泰大戏院公演,立刻引起巨大轰动,演出场场爆满,17天内卖出张票,《新华日报》称赞其“上座之佳,空前未有”。这部剧作借古讽今,通过屈原的故事,表达了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不满,歌颂了爱国精神和正义力量,极大地鼓舞了民众的抗日热情。
    nbsp投身革命,风雨征程
    nbsp1926年3月,郭沫若怀着满腔热血,前往广州就任广东大学文科学长。在这里,他结识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开始接触并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理论如同指路明灯,为他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使他对社会变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年7月,他毅然投笔从戎,随国民革命军北伐,担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副主任等职务。在北伐途中,他以笔为武器,撰写了大量鼓舞士气的文章和宣传材料。他深入前线,与士兵们同吃同住,了解他们的生活和需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他们宣传革命思想,激发他们的战斗热情。士兵们常常围坐在他身边,听他讲述革命的意义和目标,被他的激情所感染,士气大振。
    nbsp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白色恐怖笼罩全国。郭沫若义愤填膺,在武汉的一间昏暗小屋内,奋笔疾书《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他的钢笔尖在纸上快速划过,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蒋介石背叛革命的愤怒与谴责:“蒋介石已经不是我们国民革命军的总司令,蒋介石是流氓地痞、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卖国军阀、所有一切反动派——反革命势力的中心力量了。”这篇檄文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让更多人看清了蒋介石的真面目。然而,郭沫若也因此遭到蒋介石的通缉,被迫开始了逃亡生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不久后,郭沫若参加了南昌起义,在起义队伍中,他与战士们一起翻山越岭,历经艰难险阻。有一次,队伍在山中行进时,突然遭遇敌人袭击。枪声响起,战士们迅速投入战斗,郭沫若毫不犹豫地拿起武器,与敌人展开激烈搏斗。尽管他是一介文人,但在革命的关键时刻,他展现出了顽强的斗志和无畏的勇气。起义失败后,1928年2月,郭沫若被迫流亡日本。在日本的十年间,他并未因身处异国他乡而放弃对革命和学术的追求。他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完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开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派,为中国史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同时,他专注于甲骨文和金文研究,常常在狭小的阁楼里,一坐就是一整天,查阅大量资料,对每一片甲骨、每一件青铜器上的铭文进行仔细观察和分析。经过多年努力,他撰写、编撰了《甲骨文字研究》《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等十余部着作,在古文字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为后人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nbsp考古遗恨,历史之殇
    nbsp建国后,郭沫若在政务与文化工作中身兼数职,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然而,在考古领域,他却犯下了一个无法挽回的严重错误。郭沫若对明代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一直希望通过考古发掘,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年,在他的极力推动下,国家批准对明定陵进行发掘。
    nbsp考古队怀着期待与紧张的心情,小心翼翼地撬开定陵地宫大门。当尘封多年的棺椁缓缓打开时,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里面摆满了琳琅满目的珍贵文物,金银珠宝闪耀着璀璨光芒,书画丝绸色彩绚丽。郭沫若兴奋地凑近查看,然而,悲剧却在这一刻发生。由于当时我国文物保护技术和意识相对薄弱,地宫内的文物在接触空气的瞬间,发生了可怕的变化。万历皇帝的龙袍,原本色彩鲜艳、做工精美,上面绣着栩栩如生的龙纹,却在短短几分钟内,鲜艳的色彩迅速黯淡,丝绸质地变得脆弱不堪,发出细碎的脆响,随后化作黑色的粉末簌簌掉落。那些精美的丝织品,如绣着百子的华服,每一根丝线都比头发还细,承载着古代工匠的无数心血,也在空气中迅速碳化、损毁,永远消失了。
    nbsp出土的字画同样遭遇厄运,一些明代着名画家的真迹,纸张迅速发黄变脆,墨迹开始晕染、模糊,原本生动的画面逐渐变得面目全非。考古队员们眼睁睁地看着这些珍贵文物在眼前消逝,却无能为力,心中充满了悲痛与自责。郭沫若更是痛心疾首,他深知自己的决策失误给国家文化遗产造成了巨大损失。此次事件成为中国考古史上最惨痛的教训之一,也让郭沫若备受争议。许多考古学家对他的决策提出质疑,认为他过于注重学术研究而忽视了文物保护的实际情况。尽管他后来积极推动文物保护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致力于提高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但定陵文物的损毁已成为无法弥补的遗憾,时刻提醒着后人,在探索历史的过程中,必须将文物保护放在首位。
    nbsp情感迷雾,悲剧终章
    nbsp1938年,郭沫若在一次抗战文艺演出中邂逅了于立群。当时,于立群是当红影星,她容貌秀丽,气质出众,在舞台上演唱《黄河大合唱》时,那激昂的旋律从她口中唱出,仿佛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郭沫若被她的美貌、才华和爱国热情深深吸引,随即展开了热烈的追求。于立群本就对郭沫若这位名满天下的大诗人和社会活动家心怀崇拜,在他的热情攻势下,很快便坠入爱河。
    nbsp1939年元旦过后,郭沫若与于立群在重庆举行了婚礼,从此携手走过了四十年的岁月。婚后,于立群成为了郭沫若生活中的贤内助和事业上的得力助手。她操持着家中的大小事务,将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让郭沫若能够安心工作;同时,她还协助郭沫若整理资料、抄写文章,她的书法娟秀工整,郭沫若的许多重要文章都出自她的笔下。在那段艰苦的抗战岁月里,他们相互扶持,共同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
    nbsp1978年,郭沫若因病去世,于立群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她整日沉浸在对丈夫的思念里,精神恍惚。然而,命运却对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在整理郭沫若的遗物时,她偶然发现了姐姐于立忱的日记。当她颤抖着双手翻开日记,一段尘封已久、不堪回首的往事展现在她面前。原来,姐姐于立忱也曾与郭沫若有过一段感情纠葛。当年,于立忱前往东京采访郭沫若,两人相识相恋,于立忱甚至为郭沫若怀了孩子。但最终,郭沫若却抛弃了她,让她打掉孩子,于立忱无法承受这巨大的打击,绝望之下选择了自杀。
    nbsp于立群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她觉得自己的整个世界都崩塌了。她与姐姐从小感情深厚,姐姐的离世一直是她心中难以愈合的伤痛,如今得知姐姐的死竟然与自己深爱的丈夫有关,她感到自己被最亲近的人背叛,内心充满了痛苦、愤怒和绝望。那段时间,她整日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吃不喝,只是默默地流泪,精神状态越来越差,常常出现幻觉,仿佛姐姐的身影就在眼前,向她哭诉着自己的不幸。她的孩子们看着母亲如此痛苦,想尽办法安慰她,但都无济于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最终,于立群无法承受这种巨大的精神折磨,选择了与姐姐同样的方式,自缢身亡,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的离世,让人们感到震惊和惋惜,也让郭沫若的感情生活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郭沫若与于立群、于立忱姐妹的这段情感纠葛,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反映出在新旧思想交替的时代背景下,女性在感情和命运面前的无奈与挣扎。
    nbsp学术深耕,甲骨探秘
    nbsp在日本流亡的日子里,郭沫若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经济拮据,居住在一间狭小逼仄的阁楼里。夏日闷热难耐,蚊虫肆虐;冬日寒风透过墙壁缝隙灌进来,室内冷如冰窖。但这些困难并没有磨灭他对学术研究的热情,反而让他更加专注于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他

第154章 郭沫若:在才情与争议中浮沉的一生[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