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90章 蜀地经纬:织就弹道的平凡线[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乡村小说]https://m.xcxs8.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当真导弹从眼前升起时,赵宇突然发现,自己捏的泥巴弹尾焰角度,竟和真导弹一模一样。“爷爷没白教我。”他心里偷偷得意。后来才知道,祖父总在看他玩泥巴时,悄悄用手指调整泥弹的尾翼——那些他以为是自己琢磨的“技巧”,其实是老工匠的匠心。
    nbsp女孩陈曦的父亲是牺牲的工程师,她的泥巴弹总带着颗水果糖当“燃料”。“老师说,爸爸造的导弹能打跑坏人,我的也能。”她每天换一颗糖,有次换了颗水果硬糖,说“这样燃料更持久”。有天暴雨把她的泥巴弹冲垮了,她蹲在沙坑边哭,赵宇把自己最得意的“王牌导弹”送给她:“这个给你,它飞得可远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孩子们的“导弹”有各种创意:有人用废电池当“制导系统”,有人在弹体上贴满彩色纸当“雷达”,还有人把弹体捏成鱼的形状,说“这样能在水里游,敌人找不到”。老师把这些“作品”收在饼干盒里,标上日期和制作人:“这是科学谷的未来。”
    nbsp1990年基地开放日,孩子们把泥巴弹摆成一排,像接受检阅的士兵。钟山看着这些歪歪扭扭的“导弹”,突然红了眼眶。他拿起赵宇的作品,发现弹体上刻着密密麻麻的小坑:“这是干嘛的?”赵宇说:“爷爷说,这样能散热,就像他给零件钻孔一样。”钟山摸着那些小坑,像摸着未来的希望。
    nbsp这些泥巴弹后来成了“传家宝”。赵宇考上国防科技大学那天,母亲把他当年的泥巴弹装进盒子:“带着它,就像带着你爷爷和小伙伴们的期望。”现在,这颗开裂的泥巴弹摆在他的办公室里,旁边是红旗16FE的模型——一个粗糙,一个精致,却朝着同一个方向。
    nbsp五、家属的密码:等待里的支撑
    nbsp科学谷的家属区,有棵老黄桷树,树下总坐着些等待的女人。她们有的纳鞋底,有的织毛衣,有的择菜,看似闲聊,耳朵却竖着——听远处的动静,那是导弹测试的声音。
    nbsp李薰的妻子周慧兰,是家属里的“消息树”。她能从爆炸声的大小判断测试是否顺利:“闷响是成了,脆响可能有点问题。”有次她正在纳鞋底,听到一声沉闷的轰鸣,突然站起来说:“成了!”果然,半小时后就传来欢呼——红旗二号的耐高温外壳试验成功了。
    nbsp她的针线笸箩里,藏着个秘密:每个鞋底的纳线密度,都对应着李薰的试验进度。“横七竖八,七七四十九针,代表试验进入第七阶段。”她教其他家属认“密码”,“这样就算男人不直说,我们也知道他们顺不顺。”
    nbsp王大贵的儿媳赵秀莲,最会做“熬夜饭”。丈夫是工程师,经常半夜才回家,她就熬着粥等,粥里放红枣、莲子、百合,“安神,不然他睡不着”。有次丈夫连续三天没回家,她就把粥装进保温桶送到实验室,看着丈夫和同事们分着喝,自己悄悄把脏衣服收回来洗——上面沾着机油和公式草稿。
    nbsp“我们做不了别的,就管好他们的肚子和衣服。”赵秀莲说。她的洗衣盆里,总泡着带油渍的工装,领口袖口要搓三遍才干净;晾衣绳上,总挂着缝补过的袜子,针脚密密麻麻,像给男人的脚装上“防护网”。
    nbsp陈岚的母亲张桂芬,每年都要给女儿腌坛泡菜。乐山的青菜,自贡的井盐,再加点花椒和白酒,封坛时要念句“平平安安”。“雾大的时候,泡菜的酸味能提神,”她总在电话里说,“别总想着工作,按时吃饭。”有次陈岚在峨眉山测雾天数据,张桂芬坐长途车送去泡菜,坛子裹着棉被,像抱着个婴儿。
    nbsp家属们还有个“互助小组”:谁家男人加班,就把孩子送到别家照看;谁家缺粮票,大家凑一凑;谁家男人试验不顺,就轮流去陪她说说话。周慧兰说:“我们就像导弹的‘稳定翼,得把家稳住了,他们才能安心往前飞。”
    nbsp1990年红旗七号正式服役那天,家属区的女人们聚在黄桷树下,每人手里拿着样东西:周慧兰拿着李薰磨破的工作证,赵秀莲捧着王大贵的游标卡尺,张桂芬提着给陈岚腌泡菜的坛子。当导弹的轰鸣声传来时,她们突然一起鼓起掌,眼泪混着笑容,像阳光下的露珠。
    nbsp六、配角的勋章:沉默的弹道
    nbsp绵阳科学城的“无名者纪念馆”里,展品没有玻璃罩,没有烫金的标签,就那么素净地摆在松木架上。阳光透过高窗斜斜切进来,在陈旧的物件上投下明明灭灭的光斑,像在低声诉说那些未曾被记载的故事。
    nbsp最显眼的是老杨那把砍刀。刀鞘是牛皮的,磨得发亮,露出底下深褐色的皮革纹理;刀刃上豁了七个口子,最大的一处像月牙,是当年劈“老鹰嘴”的荆棘丛时崩的。讲解员说,这把刀砍过的山路加起来,能从科学谷一直铺到成都。刀背上“护山”两个字是老杨用烧红的铁丝烙的,笔画歪歪扭扭,却比任何铭文都郑重。有次一个年轻的地质工程师来参观,摸着刀刃突然红了眼眶——他前几天在山里勘探,脚下的路正是当年老杨劈出来的,碎石缝里还能看见竹篾的残片。
    nbsp张淑敏的缝纫机摆在砍刀旁边,黑色的铸铁机身生了层薄锈,却依旧能看出当年的锃亮。机板上密密麻麻全是小孔,最小的只有针眼大,是绣“布图纸”时扎的。抽屉里藏着半截红丝线,线头还打着结,像个未完的句点。“这台机器绣过37张‘布图纸,”讲解员指着墙上的照片,那是1970年的临时指挥部,岩壁上挂着的帆布在油灯下泛着光,“最关键的那次试射,全靠它记的参数。”有位退休资料员来参观,蹲在缝纫机前看了半小时,突然说:“淑敏姐总说,线要拉紧才不脱针,就像数据要准确才不失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王师傅的蒸笼是竹编的,笼屉边缘磨得比铜钱还薄,篾条的缝隙里还沾着点点面粉。旁边摆着他那本“科研食谱”,纸页泛黄发脆,上面的字迹被油渍晕染,却依旧清晰年3月15日,算法组熬夜,加二十个红糖馒头”“1985年7月2日,李工试验失败,备回锅肉三斤”……最动人的是最后一页,用铅笔写着:“孩子们爱吃甜,下次多蒸点米糕。”有个当年在食堂帮过忙的阿姨,每次来都要摸一摸蒸笼:“王师傅蒸馒头时总说,火候到了,馍自然就发了——搞科研不也这样?”
    nbsp孩子们的泥巴弹装在玻璃罐里,排列得整整齐齐。赵宇的那枚最大,尾翼上还留着游标卡尺刻的刻度;陈曦的弹体里嵌着颗融化的水果糖,糖渍在泥上印出淡淡的黄圈;还有个弹体捏成了熊猫形状,是个成都来的探亲孩子做的。“这些泥巴弹里,藏着最早的‘国防教育,”讲解员笑着说,“有个当年的‘小营长,现在是导弹设计师,他说自己的第一枚‘导弹,就是用这里的黄泥巴捏的。”
    nbsp家属区的“互助笸箩”放在最里层,里面有周慧兰纳了一半的鞋底,针脚密得像鱼鳞;有赵秀莲补袜子用的线团,红的、蓝的、白的缠在一起;还有张桂芬腌泡菜的坛子,坛沿的水痕里还留着淡淡的盐渍。“这些物件看着普通,却是科研人员的‘稳定器,”讲解员指着坛子里的泡菜水,“张阿姨说,坛口的水要常换才不馊,家也要常顾才不散——这是最朴素的‘后勤保障。”
    nbsp去年重阳节,纪念馆来了群特殊的参观者——老杨的孙子、张淑敏的女儿、王师傅的徒弟、陈曦和赵宇,还有当年“泥巴导弹营”的孩子们。他们围着那些老物件,像围着久别重逢的亲人。
    nbsp杨建军的儿子摸着父亲留下的砍刀,突然说:“爷爷总说,他这辈子没造过导弹,但知道护着造导弹的人——这就够了。”张淑敏的女儿拿起那半截红丝线,眼眶红了:“我妈绣了一辈子,其实是把‘家绣进了导弹的轨迹里。”王师傅的徒弟掀开蒸笼,仿佛还能闻到馒头的香气:“师傅说,食堂的烟火气,能让冰冷的公式有温度。”
    nbsp陈曦捧着自己的泥巴弹,弹体上的水果糖渍早已干硬,却像颗永远不会褪色的星星。“我爸爸没看到红旗七号上天,但我知道,他的名字一定藏在某个数据里,”她轻声说,“就像这些老物件,看着沉默,其实一直在说话。”
    nbsp那天,他们在纪念馆的留言簿上合写了一段话:“弹道不止于钢铁的飞行,更在于山民的脚印、针线的轨迹、锅碗的温度、孩童的梦想、家人的等待——这些看不见的线,共同织就了护国的网。”
    nbsp夕阳西下时,纪念馆的灯光次第亮起,照在那些沉默的物件上。砍刀的刃反射着微光,像老杨警惕的眼睛;缝纫机的针头指向天空,像在绣一条新的弹道;蒸笼的缝隙里仿佛飘出热气,混着远处食堂的饭菜香;泥巴弹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像孩子们奔跑的脚印;泡菜坛子的盐渍在灯光下闪烁,像星星落在了坛底。
    nbsp原来,真正的勋章从不需要刻在碑上。它藏在山民磨破的鞋里,在资料员磨秃的针尖上,在炊事员熏黑的灶台上,在孩子沾满泥巴的手上,在妻子等待的灯火里。这些沉默的配角,用生活的点滴,为导弹的弹道写下了最温暖的注脚——就像锦江的鹅卵石,看似不起眼,却让奔涌的河流,有了稳稳的根基。
    nbsp而那些呼啸而过的导弹尾焰,照亮的不仅是长空,还有这些平凡人脸上的笑容。这或许就是红旗精神最动人的模样:它从不只属于英雄,更属于每一个愿意为守护而付出的普通人。
    喜欢。

第190章 蜀地经纬:织就弹道的平凡线[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