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8章 巴蜀文庙:时光深处的儒韵回响[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乡村小说]https://m.xcxs8.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在巴蜀大地蜿蜒的历史长河中,文庙是永不褪色的文明图腾。每当晨雾如纱般漫过朱红色的宫墙,檐角的铜铃便会在穿堂风中轻响,恍惚间千年光阴在此重叠——这里的每一块青砖都镌刻着文翁兴学的执着,每一片黛瓦都浸润着学子们的琅琅书声。当指尖抚过斑驳的石柱,仿佛能触摸到儒家思想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的脉络;当目光掠过飞檐上栖息的铜铃,耳畔似有千年前的晨钟暮鼓悠悠回荡。
    nbsp一、文翁开教:播撒文明的火种
    nbsp西汉时期的蜀地,虽有着神秘瑰丽的古蜀文明,却因秦灭巴蜀而陷入文化断裂的困境。彼时的成都平原,阡陌间零星散落着简陋的茅草屋,《汉书》记载其“蜀地辟陋有蛮夷风”,《蜀王本纪》亦叹其“不晓文字,未有礼乐”。市集上,人们以物易物,交易声中混杂着方言俚语,却难觅一丝书香。茶馆里,说书人讲述着古蜀王的传说,却无人谈论圣贤经典;田间地头,农夫们传唱的民谣,尽是些家长里短。
    nbsp汉景帝末年,来自儒家文化重镇庐江郡舒县的文翁,以蜀郡守的身份踏入这片亟待开化的土地。他的官轿碾过泥泞的道路,停在一处荒废的祠堂前。望着断壁残垣间丛生的杂草,他捋着胡须良久,最终在祠堂的朽木上刻下“学宫”二字。自此,这座被后人称作成都石室中学前身的官学堂,成了蜀地文明的第一簇火苗。
    nbsp学堂初创时,条件简陋。文翁亲自砍伐竹子,制成竹简;又用树皮、麻绳将简陋的桌椅捆绑成型。清晨,他总会手持竹简立于学堂前。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在他藏青色的袍角,学堂里便响起整齐的诵读声:“学而时习之……”稚嫩的声音穿透雕花窗棂,惊起檐下的飞鸟。为了让蜀地学子接触正统儒学,他不惜耗费重金,从学堂中挑选二十名聪慧学子,为他们备好行囊与盘缠,送其远赴长安太学深造。这些学子归来时,有的带着沾染长安尘土的书卷,有的怀揣着朝廷授予的官职文书,他们如同火种,在蜀地各级官府中传播知识的光芒。
    nbsp在文翁的感召下,巴蜀民众如干涸的土地渴望甘霖般拥抱儒学。茶馆里,商贾们放下算盘,谈论《论语》中的义利之辨;田间地头,农夫在劳作间隙,探讨《春秋》里的兴衰之道。更有甚者,将儒家警句刻在农具上,“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字样,随着锄头的起落,一次次深入巴蜀的土地。儒学的种子,就这样在巴蜀大地深深扎根。一些乡绅主动捐钱捐物,帮助扩建学堂;民间艺人将儒家故事编成戏曲,在村落间巡回演出;就连孩童们玩耍时,也会模仿学堂里先生授课的模样,有模有样地诵读“人之初,性本善”。
    nbsp二、岁月淬炼:儒学的巴蜀化蝶
    nbsp东汉时期,儒学在巴蜀完成了从“移植”到“重生”的蜕变。儒家“正道直行”的精神,与巴蜀人骨子里的豪迈坚韧相融合,孕育出独特的文化气质。当外戚梁冀擅权的阴云笼罩东汉王朝,巴蜀学派代表杨厚的书房里,烛火彻夜未熄。面对朝廷的征召,他毅然选择“自退去,授门徒三千人”。
    nbsp他的书院坐落在青城山脚下,白墙灰瓦掩映在竹林间。每日清晨,弟子们踏着沾满露水的石阶前来,席地而坐,面前摆放着竹简与毛笔。杨厚手持木杖,在庭院中踱步讲学,讲到动情处,声音响彻山谷:“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窗外的风声、竹叶的沙沙声,与弟子们整齐的诵读声交织成曲。在这片远离朝堂的天地中,杨厚以言传身教诠释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儒家气节。
    nbsp曾有弟子问他:“若遇乱世,当如何自处?”杨厚指了指院中的青松,“看那松树,风雪愈大,身姿愈挺。君子处世,亦当如此。”在他的教导下,弟子们不仅饱读诗书,更习得一身浩然正气。有的弟子在学成后,投身地方治理,将儒家的仁政思想付诸实践;有的则继续钻研学问,着书立说,为巴蜀儒学的发展添砖加瓦。也让巴蜀学派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nbsp岁月流转,儒学与巴蜀本土文化不断交融,催生出无数动人传说。有人说,青城山的云雾是孔子讲学留下的智慧;也有人讲,岷江的浪花中藏着文翁的教诲。在乡间,甚至流传着“文庙的砖瓦会说话”的故事——每当月圆之夜,文庙的墙砖便会低声讲述古圣先贤的故事,只有心诚的学子才能听见。这些传说如同璀璨星辰,点缀在文庙的飞檐斗拱之间,让冰冷的建筑有了温度,让古老的智慧焕发生机。还有传说,文庙中的古井连通着东海龙宫,井水甘甜清冽,饮之可使人聪慧,因此每逢考试,学子们都会争相前来取水。
    nbsp三、文庙寻踪:凝固的文化诗篇
    nbsp(一)德阳文庙:文运昌盛的象征
    nbsp德阳文庙的“道冠古今”坊,由青石筑成,坊上的浮雕历经千年风雨,依然清晰可见。麒麟吐书、龙凤呈祥的图案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儒家思想的源远流长。坊下的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如镜,凹陷的车辙里,不知曾留下多少学子求学的足迹。穿过坊门,棂星门巍然耸立,十二根石柱上雕刻着云雷纹与星宿图,将古人对文曲星的崇敬凝固成永恒。传说每逢科举之年,棂星门便会在深夜发出微光,指引着学子们走向考场。曾有寒门学子,在赴考前夜迷路,正是循着这缕微光,才顺利抵达考场,最终高中举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过了棂星门,泮池如一方砚台,倒映着天空的流云。三座泮桥恰似三支饱蘸墨汁的毛笔,静静等待着书写学子们的锦绣前程。中桥作为状元专属通道,两侧的汉白玉栏杆上雕刻着鲤鱼跃龙门的图案。明清时期,每逢新科状元回乡,都会在此举行盛大的仪式。鼓乐声中,状元身着红袍,骑着高头大马,缓缓走过中桥,接受百姓的欢呼。如今,桥面上被岁月打磨得温润的雕刻,依然在无声诉说着昔年锦袍玉带的脚步与今朝革履的叩击在此重叠的奇妙。在桥的一侧,还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历代状元的名字,字迹虽已有些模糊,却依然能感受到那份荣耀与辉煌。每年高考前夕,许多家长和学生都会来到这里,在状元桥上徘徊,抚摸着栏杆上的雕刻,祈求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nbsp(二)富顺文庙:神秘与庄严并存
    nbsp富顺文庙的万仞宫墙,高达数丈,墙面由特制的青砖砌成,砖缝间的糯米灰浆历经千年依然坚固。站在宫墙下,人显得格外渺小,仿佛能感受到孔子学问的高深莫测。墙根处,长满了青苔,为这庄严的宫墙增添了一丝岁月的痕迹。穿过圣域门和贤关门,高达22.65米的棂星门如巨人般屹立,其顶部的石雕宝瓶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宝瓶周围,雕刻着精美的云纹,仿佛随时会腾云而去。
    nbsp进入文庙深处,泮池中央的状元桥上,九条石龙栩栩如生。传说这些石龙是鲁班的弟子所雕,每到深夜,龙睛便会发出红光。只有金榜题名的状元才有资格从这座桥上走过,且走过此桥者必成国之栋梁。站在桥边,闭上双眼,似乎能听见千百年前学子们在此立下的铮铮誓言,感受到他们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曾有一位状元,在走过此桥后,俯身抚摸着石龙,泪流满面,他说:“今日之荣耀,皆因先贤庇佑,日后定当为国为民,不负此桥。”
    nbsp大成殿内,50根大圆柱拔地而起,支撑起30米高的殿顶。梁枋檐板上,匠人们用金箔、彩绘勾勒出龙凤麟狮、虫鱼花鸟,每一处细节都精益求精。崇圣祠上的裸体男陶像,至今仍是未解之谜。小陶人右手指天左手指地,表情生动,有人说他是盘古开天辟地的化身,也有人认为这是古代生殖崇拜的遗存。无论答案如何,这个神秘的陶像,都为庄严的文庙增添了一抹奇幻色彩。在陶像周围,还摆放着一些古老的祭祀用品,锈迹斑斑的铜鼎、刻满符文的玉璧,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祭祀场景。每年的祭祀大典,这里都会重现古代的祭祀仪式,身着古装的祭祀人员,严格按照古礼进行祭祀,场面庄严肃

第28章 巴蜀文庙:时光深处的儒韵回响[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