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叠溪惊涛:1933年川西大地的生死七日[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乡村小说]https://m.xcxs8.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nbsp; nbsp洪峰以每小时四十公里的速度南下,比快马还快。威州古城的守夜人刚敲响梆子,梆子声还未消散,就看见水头像一堵移动的城墙压过来。城隍庙的铜钟在洪水中浮沉,钟声混着哭喊声漂了整夜。汶川的羌绣作坊里,七十八岁的阿婆戴着老花镜,正把最后一针“羊角花”绣完,银针在绸缎上穿梭。洪水冲垮窗棂的瞬间,她想也没想,将绣绷紧紧抱在怀里,浑浊的水流很快卷走了炕上所有的羌红,也卷走了她毕生的心血。阿婆在洪水中挣扎,绣绷上的丝线被冲散,“羊角花”的图案渐渐模糊。她的老伴儿试图拉住她,却被洪水无情地冲开,两人只能在洪流中绝望地呼喊着对方的名字。
nbsp都江堰的金刚堤最先失守。条石被洪水卷着互相撞击,发出金属断裂般的巨响,飞溅的碎石如子弹般四处迸射。宝瓶口的瓶颈效应让洪峰流量从立方米/秒锐减到4000,但冲过安顺桥时,仍把桥面的青石板掀得漫天飞舞。东较场的蜀锦庄里,准备运往上海的“云雀衔枝”锦缎正漂在水面,金线绣的雀儿翅膀沾着污泥,像无数只垂死的鸟。掌柜的跪在水中,绝望地伸手去捞,却被洪水冲得不见踪影。蜀锦庄的伙计们在洪水中哭喊,眼睁睁看着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有的伙计紧紧抱着织机,试图保护这些珍贵的纺织工具,却被洪水的巨大力量冲得不知去向。
nbsp洪水所过之处,一切都被摧毁。百年古树被连根拔起,像稻草般在水面翻滚;村庄被瞬间淹没,只留下屋顶在水面上时隐时现;人们的哭喊声、牲畜的惨叫声,都被洪水的咆哮声吞没。一些老人抱着族谱,希望能留住家族的记忆,却被洪水无情地冲走;孩子们抓着漂浮的木板,惊恐地看着家园被吞噬。这场灾难,如同世界末日降临,给川西大地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在一个被淹没的村庄里,一位母亲将孩子高高举起,自己却被洪水淹没,她用最后的力气将孩子推向高处,希望孩子能活下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五、疫火焚心:观音土与避瘟散
nbsp洪水退去的灌县,街道上的淤泥厚得能埋住膝盖,散发着令人作呕的腐臭味。收尸队戴着用纱布和艾草自制的口罩,手持竹耙子,将尸体归拢在一起。他们发现许多人手心里还攥着发霉的粮票——那是灾前百姓用最后一点口粮换的,如今却成了死亡的见证。义庄的棺材很快用完了,有人提议用羌寨的“火塘葬”,却被老学究啐了满脸:“死者为大,岂能学蛮夷火葬?”最后只得在城外挖了万人坑,石灰撒下去时,白花花的烟气里全是腐臭味,呛得人睁不开眼。收尸队的队员们强忍着不适,将尸体一具具放入坑中,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有的队员因为长时间接触腐尸,身体开始出现不适症状,却依然坚持工作。
nbsp春杏在城隍庙的粥厂帮忙,看着管事的往米里掺观音土,她的眼眶瞬间红了:“这土吃了会胀死的!”她尖叫着去抢米勺,却被饿得眼冒金星的灾民推倒在地。那些浮肿的面孔凑近粥锅时,春杏闻到他们身上散发的恶臭——那是霍乱的味道。中药铺的陈先生熬制避瘟散,缺了雄黄就用硫磺代替,药渣倒在街角,引来成群的绿头苍蝇。病人们挤在狭小的诊所里,上吐下泻,身体迅速脱水,医生们日夜不停地救治,却依旧无法阻止疫病的蔓延。有的病人在痛苦中离世,家人在一旁痛哭流涕,却无能为力;有的家庭因为疫病,全家都染病身亡,只留下空荡荡的房屋。在一间破旧的民房里,一家三口都染上了疫病,父母已经奄奄一息,却还强撑着照顾年幼的孩子,希望孩子能逃过一劫。
nbsp最绝望的是郫县的佃农。他们在退水的稻田里插秧,却发现淤泥下全是死鱼烂虾,插下去的秧苗三天就发黑。有老农跪在田埂上啃观音土,边吃边哭:“光绪三年都没这么惨啊......”远处传来送葬的唢呐声,吹的竟是《采桑子》,调子荒腔走板,像饿极了的野狗在嚎。路边的树皮被剥得干干净净,观音土也被挖得坑坑洼洼,不少人因为吃了观音土,腹胀如鼓,痛苦地在地上打滚,最终绝望地死去。一些孩子饿得受不了,偷偷去吃死人身上的食物,结果也染上了疫病。在一个小镇的街道上,随处可见躺在地上的病人,他们虚弱地呻吟着,等待着死亡的降临,整个小镇笼罩在一片绝望的氛围中。
nbsp成都孤儿院在洪水中坍塌,数十名孤儿被埋在废墟下。侥幸逃出的孩子在街头流浪,面黄肌瘦,眼神中充满恐惧和绝望。他们四处寻找食物,却只能在垃圾堆里翻找,许多孩子在饥饿和疫病中慢慢失去了生命。有的孩子躺在墙角,嘴里还喃喃自语着想要妈妈,最终闭上了眼睛;有的孩子相互依偎着,希望能在寒冷和饥饿中得到一丝温暖。在一个桥洞下,几个孤儿挤在一起,他们的衣服破旧不堪,身上长满了虱子,却依然用微弱的声音互相鼓励着,希望能活下去。
nbsp六、杩槎重生:三代人的治水经
nbsp1934年惊蛰,都江堰的河工们在飞沙堰旧址搭起杩槎。老工头李铁锤皮肤黝黑,布满老茧的手摸着开裂的竹篾,忍不住破口大骂:“当年我爹修堰时,竹篾要浸三遍桐油!”可现在哪里去找桐油?只好用猪血和着石灰涂在杩槎上,腥气混着石灰味,熏得人睁不开眼。年轻工人不懂古法,把杩槎堆成了实心墙,被李铁锤一鞭子抽在背上:“憨包!要留排水孔,跟你婆娘纳鞋底一样,得透气!”年轻工人疼得龇牙咧嘴,却也赶紧按照老工头的要求修改。在修改过程中,一名年轻工人不小心从高处摔下,摔断了腿,却依然坚持在一旁指导其他工友,不肯离开工地。
nbsp春杏也在工地上当小工,抬石头时,她的目光突然被江里漂来的一块雕花木板吸引。那是“锦云阁”的匾额,“云”字的雨字头缺了角,像被什么东西啃过。她的思绪瞬间回到地震前三天,绸缎庄老板还笑着给她挑丝线,说等新货到了要给闺女做嫁衣。如今,老板一家都已不在,匾额也成了残骸。江水打湿了她的围裙,那上面还沾着去年绣的羌绣纹样,如今针脚里全是泥浆,像是时光留下的伤疤。春杏蹲在江边,泪水滴落在匾额上,轻声诉说着对故人的思念。她决定将这块匾额保存下来,作为对那场灾难的铭记。
nbsp三年的时间里,河工们顶着烈日,冒着风雨,一锤一凿地修复着都江堰。他们用竹笼装石,用杩槎截流,每一块条石,每一根竹篾,都凝聚着他们的汗水和希望。夏天,烈日炎炎,河工们的皮肤被晒得黝黑,汗水湿透了衣衫,却依然坚持工作;冬天,寒风刺骨,他们的手被冻得通红,甚至裂开了口子,却从未有过怨言。有的河工为了加快工程进度,连续几天几夜不合眼,累了就靠在石堆上打个盹;有的河工省下自己的口粮,分给身体虚弱的同伴。
nbsp在修复过程中,他们还遇到了许多技术难题。比如,如何让新筑的堤坝更加坚固,如何确保水流能够顺畅通过。老工头李铁锤召集大家一起商量,回忆着父辈们留下的经验,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尝试。他们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加固堤坝,用树枝、藤条编织成网,固定在堤坝表面;用木桩打入河床,增加堤坝的稳定性。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失败,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方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当杩槎截流成功的鞭炮声响起时,李铁锤突然捂住胸口倒下了。他衣兜里掉出张泛黄的纸,上面画着叠溪海子的地形图,标注着“1933年8月25日,地裂处有黑水涌出”。旁边还有行小字:“吾儿若见此图,当知父为何终身不娶——吾妻女皆没于斯。”字迹歪歪扭扭,却力透纸背,饱含着一个男人最深沉的痛苦和执念。河工们围在李铁锤身边,悲痛不已,他们知道,这位老工头为了修复都江堰,付出了太多太多。春杏看着老工头手中的图纸,心中涌起一股敬意,也更加坚定了守护这片土地的决心。
nbsp修复后的都江堰再次焕发活力,清澈的江水缓缓流入成都平原的农田,滋润着干涸的土地。农民们看着绿油油的庄稼,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们知道,新的生活开始了。孩子们在田间地头奔跑嬉戏,老人们坐在田埂上,看着丰收的景象,感慨万千。为了感谢河工们的付出,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杀猪宰羊,摆起宴席,邀请所有参与修复工程的人前来庆祝。宴席上,人们欢声笑语,共同回忆着那段艰难的岁月,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nbsp在都江堰旁,一座小小的纪念馆悄然落成。馆内陈列着修复工程中使用过的工具,李铁锤留下的图纸,还有春杏保存的那块“锦云阁”匾额。每当有新人来到这里,老人们都会讲述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让年轻一代记住先辈们的付出和坚韧。这里不仅是对历史的纪念,更是传承和弘扬都江堰水利文化的重要场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守护这片土地而不懈努力。
喜欢。
第133章 叠溪惊涛:1933年川西大地的生死七日[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