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嘉陵江记:从剑门到渝州的千里弦歌[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乡村小说]https://m.xcxs8.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缙云深处的时空褶皱
nbsp在重庆这座被长江与嘉陵江温柔环抱的山城,缙云山始终像一位沉默的智者,静卧在都市边缘。它不似黄山那般张扬地展露奇松怪石,也不似泰山那样承载着千年封禅的厚重,只是以连绵的翠色将自己隐在云雾里,任山下的轻轨穿楼而过、洪崖洞的灯火彻夜通明,依旧守着一份独有的清幽。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像是被时光反复摩挲过,石阶上的凹痕里藏着明清的雨,古刹的飞檐下挂着民国的风,就连山间的晨雾,都像是从千年前的诗句里飘来的,带着淡淡的禅意与湿润的诗意。
nbsp钟楼墙角嵌着一块明代的碑刻,字迹被雨水浸得发乌,依稀能辨认出“万历年间重修”的字样,碑石边缘有一道斜斜的裂痕——据说那是抗战时期日军轰炸时留下的弹痕,如今裂痕里已长出几丛倔强的瓦松,像给历史贴上了新的标签。湖岸有座废弃的石亭,柱础上刻着“民国二十三年建”,亭内石桌上还留着模糊的棋盘,不知是哪年的樵夫与僧人在此对弈,棋子早已被风雨卷走,只留下纵横交错的刻痕,仍在续写未完的棋局。当第一缕晨光穿透云层,缙云山便从沉睡中缓缓睁眼。光线穿过层层叠叠的香樟叶,在地面织出细碎的光斑,像是谁把银河掐碎了,撒了一把在青苔上。山风带着草木与泥土的气息,沿着山谷慢慢流淌,掠过竹梢时卷起一阵轻响,惊醒了趴在岩石上的蜗牛——它背着半透明的壳,在湿漉漉的青苔上留下银亮的轨迹,仿佛在记录这山间无人问津的秘密。这样的清晨,缙云山像是被按下了慢放键,连空气都变得粘稠而舒缓,让人忍不住放轻脚步,生怕惊扰了这份与尘世隔绝的宁静。
nbsp缙云寺的钟与禅
nbsp晨钟破晓:叩响心灵的晨课
nbsp寅时的缙云山还浸在墨色里,缙云寺的铜钟已在寂静中酝酿着苏醒。负责敲钟的老僧披着灰布僧袍,踩着露水走过寺前的石板路,他的布鞋与地面摩擦出轻微的“沙沙”声,在万籁俱寂中格外清晰。铜钟悬在钟楼的横梁上,钟体上的经文被岁月磨得有些模糊,却依然能看出“南无阿弥陀佛”几个大字的轮廓——那是百年前匠人一锤一凿刻下的虔诚,如今仍在等待每一次撞击后的回响。
nbsp“当——”
nbsp第一声钟鸣突然炸开,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声波以钟楼为中心,一圈圈荡向山林深处。钟声撞在湿漉漉的空气里,像一块冰投入温水,声波慢慢融化开来,带着古柏的清苦气、苔藓的腥甜味,钻进旅人的鼻腔——这哪里是听钟声,分明是在呼吸一段凝固的时光。声音撞在古柏粗壮的树干上,反弹回来时已添了几分浑厚;掠过寺前的放生池,惊起几只夜宿的白鹭,它们振翅的“扑棱”声与钟声交织在一起,像是自然对禅音的回应。紧接着是第二声、第三声,钟声不疾不徐,每一声都间隔着恰到好处的留白,仿佛在给山间的生灵留出回味的时间。住在山腰民宿的旅人被这声音从梦中拽醒,起初还有些烦躁,可听着听着,心头的火气竟慢慢消散了,只剩下一种莫名的安宁——这大概就是古刹钟声的魔力,能在无形中抚平人心的褶皱。
nbsp钟声还未散尽,僧人们的早课声便从大雄宝殿里飘了出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诵经声由几十个声音交织而成,有老和尚沙哑的低音,也有年轻沙弥清亮的高音,却奇异地融合成一股整齐的力量,像山间的溪流般蜿蜒向前。殿内的烛火在微风中轻轻摇晃,将僧人们的影子投在斑驳的墙壁上,那些影子随着诵经的节奏微微晃动,仿佛连墙壁都在跟着默念经文。偶尔有香客早到,便跪在殿外的蒲团上,双手合十,任由诵经声漫过头顶——他们或许听不懂梵文的奥义,却能从这声音里读出一份安稳,仿佛漂泊的船终于找到了停靠的港湾。
nbsp古银杏下的光阴印记
nbsp从大雄宝殿往后走,绕过一座爬满青藤的石塔,便能看见那棵据说已有千年树龄的古银杏。它的树干要三个成年人才能合抱,树皮像老和尚的手掌一样布满褶皱,却依然倔强地向上伸展着枝丫,树冠如同一把巨大的伞,将半个院子都罩在绿荫里。每年霜降过后,叶子便会慢慢染成金黄,阳光穿过枝叶时,整棵树都像是在发光,风一吹,金叶便簌簌落下,在青石板上铺出厚厚的一层,踩上去“咯吱”作响,像是在踩着时光的碎片。
nbsp树下的石阶被往来的脚步磨得光滑,缝隙里塞满了枯黄的银杏叶和细小的石子。有个穿蓝色粗布衫的老僧人正拿着扫帚清扫落叶,扫帚与地面摩擦的“唰唰”声,和着远处隐约的诵经声,构成了一幅流动的禅意画。他扫得很慢,遇到嵌在石缝里的落叶,会蹲下身用手指慢慢抠出来,仿佛在打理一件珍贵的宝物。有游客想上前拍照,被同行的人轻轻拉住:“别打扰师父,这清净也是风景的一部分。”
nbsp沿石阶向上,青苔在石板的凹陷处肆意生长,带着清晨的露水,踩上去“吱溜”一声,像是在提醒行人放慢脚步。有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正沿着台阶往上挪,她穿着洗得发白的布鞋,手里拄着一根磨得发亮的木杖,每走三步便停下,双手合十,然后缓缓跪下,额头轻轻叩在石阶上,发出“咚咚”的轻响。那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穿透一切的力量,让旁边嬉笑打闹的孩子都不由自主地安静下来。她的额头上有块淡淡的淤青,那是常年叩拜留下的印记,像是一枚信仰的勋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婆婆,您这是要去拜什么呀?”有年轻游客忍不住问。
nbsp老妇人抬起头,脸上的皱纹里盛着笑意:“拜菩萨,也拜自己的心。”她说着,又埋下头,继续三步一叩——她或许不知道山顶的菩萨究竟长什么样,却清楚地知道,每一次弯腰,都是在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nbsp禅房里的茶香与机锋
nbsp午后的阳光透过禅房的窗棂,在地板上投下格子状的光斑。几位僧人围坐在一张矮桌旁,桌上放着一套素雅的茶具,茶叶在热水中慢慢舒展,释放出淡淡的清香。主持正在给徒弟们讲经,他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像是落在水面的石子,总能激起层层涟漪。
nbsp“你们看这茶叶,”主持拿起茶杯,轻轻晃了晃,“没泡的时候是干硬的,泡了水,才显出本来的模样。人也一样,不经历些磨难,怎么能看清自己的本心?”
nbsp小沙弥挠了挠头,指着窗外的古银杏问:“师父,那树活了一千年,它也有本心吗?”
nbsp主持笑了,指尖在桌面上轻轻一点:“你看它春天发芽,秋天落叶,从不多长一片叶,也不少落一片叶,这便是它的本心。人要是能像它一样,顺应自然,不妄求,不妄为,也就离禅不远了。”
nbsp说话间,一只松鼠从窗台上窜过,叼着一颗松果,尾巴在阳光下划出一道毛茸茸的弧线。小沙弥忍不住笑出声,主持也不责怪,只是朝窗外扬了扬下巴:“你看它,只为松果而动,不为旁的烦恼,这也是一种禅。”
nbsp茶香在禅房里弥漫,与经文的余韵交织在一起。偶尔有风吹过,带动檐角的铜铃“叮铃”作响,像是在为这场关于禅的对话伴奏。在这里,时间仿佛失去了意义,一炷香的功夫,可以是一瞬,也可以是永恒——就像缙云山的禅意,从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而是在不经意间,便钻进了心里。
nbsp黛湖的波与思
nbsp湖光山色里的尘世逃逸
nbsp从缙云寺往下走约半里路,便能看见黛湖的身影。它像一块被山坳轻轻托着的碧玉,湖水是那种淡淡的绿,绿得发蓝,蓝得发透,仿佛把整个天空都揉碎了沉在湖底。岸边的水草顺着水流轻轻摆动,像是在跳一支无声的舞,偶尔有小鱼从草里钻出来,尾巴一甩,“噗通”一声跃出水面,带起的水珠在阳光下闪了闪,又落回湖里,激起一圈圈细碎的涟漪。
nbsp湖边的石凳上坐着一位戴眼镜的年轻人,他面前放着一台打开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还亮着没写完的方案,可他的目光却落在湖面上,手指悬在键盘上迟迟没有落下。他是从山下的写字楼里逃出来的,早上还在为一个项目和客户争执,此刻看着湖里游弋的野鸭,突然觉得那些争执都像湖面的泡沫,看着热闹,破了也就破了。他摸出手机想拍张湖景发朋友圈,手指划到相册里昨天客户发怒的截图,突然觉得没必要了——朋友圈的赞与客户的脸色,在黛湖的波纹里都成了转瞬即逝的光影,他索性关掉手机,摘下眼镜,让湖面的风直接吹过眼睛,像在清洗积攒了半年的疲惫。一只白鹭从他头顶飞过,翅膀划破空气的“呼呼”声让他回过神来,他合上电脑,深吸了一口气——空气里有湖水的湿润,有芦苇的清香,还有阳光晒过泥土的味道,这些都是办公室里永远闻不到的气息。
nbsp不远处,几个孩子正拿着面包屑喂鱼,笑声像银铃一样撒在湖面上。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不小心把面包掉在了地上,急得快哭了,她妈妈捡起面包,拍了拍上面的灰,笑着说:“没关系,给蚂蚁当午餐吧。”小姑娘看着面包旁慢慢聚集的蚂蚁,眼睛一下子亮了,刚才的委屈早就跑到了九霄云外。成年人总在追逐宏大的目标,却忘了快乐有时就藏在这些微小的瞬间里——就像黛湖的水,从不在意自己有多深,只在乎是否足够清澈。
nbsp芦苇荡里的风语者
nbsp湖边长着一大片芦苇,它们长得比人还高,细长的叶子在风里“沙沙”作响,像是在说什么悄悄话。有位老人坐在芦苇丛旁的马扎上,手里拿着一根鱼竿,鱼线细得几乎看不见,他却一动不动地盯着水面,仿佛与周围的景物融为了一体。他的草帽边缘已经磨破了,裤腿上沾着泥点,一看就是常来的熟客。
nbsp“大爷,钓着鱼了吗?”路过的游客好奇地问。
nbsp老人转过头,脸上的皱纹笑成了一朵花:“钓没钓到鱼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风,这水,还有这芦苇的声音——它们比鱼更让人舒心。”他说着,指了指芦苇丛,“你听,风一吹,它们就唱歌,唱的都是山里的故事。”
nbs
第199章 嘉陵江记:从剑门到渝州的千里弦歌[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