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01章 巴蜀烟火里的器物志[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乡村小说]https://m.xcxs8.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nbsp织好的土布用途多:做被面,蓝底白花映着月光,像把星星盖在身上;做围裙,耐磨经脏,炒菜时溅上的油星,洗几次就淡了;给娃娃做肚兜,棉线软和,贴着皮肤像奶奶的手。赵婆婆的孙女在成都开了家民宿,专门用她织的土布做床单,“城里客人说这布‘睡着踏实,问在哪买的,孙女就说‘是我奶奶织的,买不到,只能住店体验。”
    nbsp有块土布赵婆婆一直没舍得用,上面有个小小的破洞,是她当年织到深夜打瞌睡,被梭子戳破的。“那天我男人在外地拉货,我心里惦记,手就乱了。”她摸着破洞,像摸着岁月的疤,“后来他回来了,用红线在破洞周围绣了朵小花,说‘破了也好看,像咱日子里的小插曲。”现在这块布压在箱底,孙女要拿去做展览,她没同意:“这是我和你爷爷的悄悄话,不能让外人听。”
    nbsp赵婆婆的眼睛花了,穿线时得凑到阳光下,手抖着半天穿不进针眼。孙女要给她买老花镜,她不要:“老伙计(织布机)认我的手,不认眼镜。”她凭着感觉织,织出的花纹偶尔会歪,但老邻居们说:“歪了才好,像咱过日子,哪能一直顺顺当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秋天收棉花的时候,赵婆婆会带着重孙女去田里摘棉桃。重孙女的小手捏着雪白的棉花,说“像天上的云”。赵婆婆就教她:“这云要变成线,线要变成布,布要变成日子——得一步步来,急不得。”重孙女似懂非懂,把棉花塞进她的布兜,像在播种一个关于土布的梦。
    nbsp夕阳透过木窗,落在织布机上,赵婆婆的白发和蓝布相映,像幅沉静的画。木梭还在飞,“咔嗒”声里,棉线变成了布,布上的花纹在生长,像嘉陵江的水,永远流不完;像老院里的日子,永远过不够。
    nbsp七、瓦当里的天空密码
    nbsp成都大邑的老街上,65岁的罗师傅守着个摆满瓦当的小摊。青灰色的瓦当堆在竹筐里,有的刻着莲花,有的雕着瑞兽,边缘的青苔还没褪尽,像刚从老屋顶上摘下来。“这是明万历年间的,”罗师傅拿起块刻着鱼纹的瓦当,“你看这鱼鳞,刻得比活鱼还灵,当年盖在祠堂上,是盼着‘年年有余。”
    nbsp他收集瓦当四十年,走了四川二十多个县,从拆迁的老房子里捡,从农田的土埂上挖,甚至在嘉陵江边捞起过被洪水冲下来的残片。“每个瓦当都有故事,”罗师傅指着块缺了角的瓦当,“这是抗战时被炸坏的,背面还有弹痕,当年它盖的房子里,住过守江的士兵。”他用软布轻轻擦拭瓦当,动作像在抚摸伤口。
    nbsp年轻时罗师傅是木匠,帮人拆老房子时,第一次见到瓦当。“那瓦当刻着龙纹,被雨水泡得发乌,却透着股劲儿。”他把瓦当捡回家,洗干净后摆在桌上,“晚上看书时,总觉得瓦当在盯着我,像有话要说。”从那以后,他就迷上了瓦当,走哪都带着把小铲子,看到老房子就两眼放光。
    nbsp瓦当的纹路藏着巴蜀人的念想:莲花纹是求平安,兽纹是镇宅,最简单的弦纹,是盼着日子像流水一样长。“有户人家盖新房,特意来买了对鱼纹瓦当,”罗师傅说,“男主人说‘我爷爷的老房子就有这瓦当,现在盖新房,还得让老瓦当看着咱过日子。”他帮着把瓦当钉在门楣上,阳光照下来,瓦当的影子落在地上,像条游动的鱼,仿佛真的活了。
    nbsp罗师傅的儿子不理解他:“一堆破瓦片,有啥好守的?”他不辩解,只是把最珍贵的一块瓦当传给了孙子——那是块清代的莲花瓦当,边缘刻着细小的“福”字。“让他知道,以前的人盖房子,不只为遮风挡雨,还盼着天上的月亮能照在瓦当上,地上的日子能像莲花一样开。”
    nbsp有次暴雨过后,罗师傅在老城墙根捡到块新掉的瓦当,上面的纹路已经模糊,但他还是宝贝似的收起来。“瓦当是房子的眼睛,”他对着瓦当看天空,“它看过几百年的月亮,几百年的雨,现在让我捡到,是想跟我说说话——说这老街的故事,还没完呢。”
    nbsp罗师傅的小摊上,摆着本厚厚的笔记本,里面贴着瓦当的拓片,记着每块瓦当的来历。有页拓片旁边写着:“1985年,从李家祠堂拆下,当天暴雨,瓦当在泥里埋了三天,挖出来时还沾着片柏树叶。”他说等攒够1000块瓦当,就开个小博物馆,“让这些老伙计有个家,也让年轻人知道,咱巴蜀的房子,不光有砖有瓦,还有念想。”
    nbsp夕阳西下,罗师傅收摊了,瓦当在竹筐里互相碰撞,发出“叮叮”的轻响,像在跟老街道别,又像在跟明天问好。这些被岁月磨圆的青灰色石块,其实早不是瓦当了,它们是巴蜀大地的年轮,是烟火人间的印章,盖在每一片曾经被它们守护过的屋檐下,盖在每一个记得它们的人心里。
    nbsp八、木甑里的蒸汽诗篇
    nbsp宜宾江安县的老镇深处,藏着一间飘着酒香的瓦房。62岁的郑师傅正蹲在灶台前,往木甑里铺糯米。木甑是香樟木做的,甑身被蒸汽熏了四十年,黑得发亮,却在凑近时能闻到淡淡的樟木香,混着糯米的甜,像陈年的故事在呼吸。
    nbsp“新米要淘三遍,泡六个时辰,”郑师傅的手插进米堆,米粒从指缝漏下,簌簌有声,“泡到掐得出白浆,蒸出来才糯。”他铺米的动作极匀,一层米摊得像湖面,薄厚不差分毫。这手艺是父亲教的,当年父亲总说:“米要铺匀,就像日子要过匀,偏了就会塌。”
    nbsp灶台是黄泥糊的,烟囱里冒出的烟带着草木的清香——郑师傅只用松针和樟树枝烧火,“松针火软,蒸米不焦;樟树枝火烈,能把木甑的香逼出来。”他添完柴,往灶膛里看了眼,火苗舔着锅底,像群跳动的金雀。
    nbsp木甑的甑底垫着层篾笆,是用本地黄竹劈的篾条编的,篾条细如发丝,却能托住十斤米。“这篾笆是我娘编的,”郑师傅轻轻拍了拍篾条,“她的手巧,编的篾笆密得能滤豆浆,却透气得很。”娘走的那年,把篾笆交给郑师傅时,篾条已有些发脆,他用桐油浸了三遍,又用棉线补了几处,如今还能用,只是边缘多了圈深褐色的包浆,像娘的手留下的温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上汽了!”郑师傅掀开甑盖的瞬间,白茫茫的蒸汽“腾”地涌出来,裹着糯米的甜香,在屋里漫成一片云。他伸手在蒸汽里试了试温度,手背立刻蒙上层水珠,“这蒸汽得‘咬手才够劲,像在说‘米熟了,快来。”蒸汽慢慢散去,露出甑里的糯米,颗颗饱满,泛着珍珠似的光,轻轻一碰就颤巍巍的,像浸了月光的雪。
    nbsp有年冬天特别冷,木甑的接缝处冻裂了道细缝,蒸米时总往外漏蒸汽。郑师傅急得用布条缠了又缠,还是止不住。“那阵子蒸出的米总夹生,”他说,“我爹把裂的地方用竹钉楔住,又抹了层桐油,说‘木甑跟人一样,受点伤不算啥,能扛事才是好样的。”现在那道裂缝还在,像道浅浅的疤,郑师傅却觉得它比别处更亲切,“每次蒸米,蒸汽从缝里钻出来,像老伙计在跟我打招呼。”
    nbsp郑师傅用木甑蒸米酿酒,这是镇上独一份的手艺。“机器蒸的米是‘死的,木甑蒸的米是‘活的,”他舀起一勺蒸好的糯米,往竹匾里倒,米粒落在匾上“簌簌”响,“你听这声,脆生生的,带着气呢。”拌上酒曲后,他会把糯米装进陶缸,缸口用红布扎紧,“红布要留道缝,让米能喘气——就像养娃,得给点自由。”
    nbsp酿好的酒装在土陶坛里,埋在院子的桂花树下。“埋三年,酒里就有桂花香;埋五年,能喝出樟木的暖。”有次镇上的酒厂老板来拜师,说愿出高价买他的木甑,郑师傅把人轰了出去:“这甑子蒸过我儿子的满月酒,泡过我闺女的嫁妆红,你买得走木头,买得走这些日子吗?”
    nbsp如今郑师傅的孙子在县城读高中,每次放假回来,都要蹲在灶台前看爷爷蒸米。“爷爷,这木甑比电饭煲慢多了。”孙子说。郑师傅没抬头,手里的木勺正翻动着糯米:“慢才出味。你看这蒸汽,慢悠悠地爬,才能把香味带出来;日子也一样,急啥?”
    nbsp蒸汽又一次漫起来,模糊了郑师傅的白发,模糊了木甑的轮廓,却清晰地映出墙上的老照片——年轻时的郑师傅蹲在同一个灶台前,父亲站在旁边,手里拿着同样的木勺。照片里的蒸汽和现在的蒸汽,像在时光里相遇,轻轻相拥。
    nbsp暮色渐浓时,最后一甑米蒸好了。郑师傅把米倒进陶缸,盖上红布,院里的桂花香飘进来,落在红布上,像给即将发酵的日子,撒了把甜甜的糖。灶膛里的火慢慢熄了,木甑还在微微发烫,像在回味刚才的热闹,又像在期待明天的晨光——就像郑师傅的日子,不疾不徐,却总带着股暖劲,在香樟木的纹路里,在蒸汽的流动里,慢慢酿成最醇厚的酒。
    nbsp九、铜炉里的药香余韵
    nbsp达州渠县的老街上,83岁的陈郎中坐在铜炉前,正用铜杵捣着药。铜炉是黄铜做的,炉身刻着“悬壶济世”四个字,被炭火熏得发黑,却在字的笔画处透着亮,像有光从岁月里渗出来。“这炉子是我师父传的,”陈郎中把捣碎的金银花倒进药罐,“当年他背着这炉子走乡串户,救过多少人,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
    nbsp铜炉分上下两层,下层烧炭,上层温药,炉口的铜网能滤去炭灰,让药香纯粹得没有杂质。“温药要文火,像熬日子,急不得。”陈郎中往炉里添了块青杠炭,火苗“噼啪”跳了两下,映得他的皱纹像幅沟壑纵横的地图。药罐里的水渐渐沸腾,药香从罐口钻出来,带着苦香,在屋里盘旋——那是当归的沉、黄芪的绵、甘草的甜,混在一起,像首古老的歌谣。
    nbsp陈郎中的铜炉有个秘密:炉底藏着个小抽屉,里面放着他配的“引子”,有晒干的枇杷花、陈年的陈皮,还有他自己采的深山灵芝。“给小孩开药,加片枇杷花,药不苦;给老人开药,加块陈皮,暖胃。”他说这是师父教的,“药是死的,人是活的,铜炉是通人性的,你对病人上心,它熬出来的药就更有效。”
    nbsp有年瘟疫流行,陈郎中在街口支起铜炉,免费给乡亲们熬药。铜炉烧了七天七夜,炉身烫得能烙饼,他的手被烫出好几个泡,却始终守在炉边。“那时候药不够,我就往炉里加了把自己种的艾草,”他指着炉身的一处凹陷,“就是那晚被掉下来的炭块砸的,现在摸着还硌手,像在提醒我,当郎中的,得有副硬骨头。”
    nbsp现在来看病的年轻人少了,更多人愿意去医院,但老街的老人们还是信陈郎中的铜炉药。“医院的药是机器熬的,快是快,却没这铜炉的火气,没这慢慢熬出来的暖岁的张婆婆来拿治咳嗽的药,看着铜炉里的火苗说,“我小时候发烧,就是你师父用这炉子熬药,现在你又用它给我熬,这药香,比啥都让人踏实。”
    nbsp陈郎中的眼睛越来越花,认药时得凑近了看,配药时手抖得厉害,却坚持不用电子秤,只用那杆传了三代的铜秤。“药的分量在心里,不在秤上,”他说,“就像这铜炉,它的分量也不在斤两,在救过的人心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傍晚时分,最后一服药熬好了,陈郎中把药汁倒进粗瓷碗,药香混着炭火的余温,在碗沿打着转。他看着碗里的药汁,像看着自己的一生——苦过,累过,却始终带着股暖劲,像这铜炉里的火,即使微弱,也能照亮别人的路。
    nbsp十、石缸里的水影流年
    nbsp广元昭化古城的院子里,86岁的马爷爷总在石缸边转悠。石缸是青砂岩凿的,缸口磨得像块玉,缸壁上爬满青苔,像披着件绿色的衣裳。“这缸比我岁数都大,”马爷爷用瓢舀起缸里的水,“是我爷爷年轻时请石匠凿的,花了三个月,说‘家里有口石缸,就像有口活泉,日子渴不着。”
    nbsp石缸里的水是接的雨水,经房檐上的铜漏斗过滤,清得能看见缸底的鹅卵石。“雨水比井水软,泡茶甜,洗菜鲜,”马爷爷说,“以前没自来水,全靠这缸存水,天旱时省着用,能撑半个月。”他的手背上有块圆形的疤,是小时候爬缸沿玩水摔的,“娘当时打了我一巴掌,边打边哭:‘这缸比你金贵,摔了它,咱家咋活?”
    nbsp石缸里总养着两条鲫鱼,是马爷爷放进去的。“鱼能活水,水就不容易发臭。”他每天都要跟鱼说说话,“今天天气好,多游游;明天要下雨,别乱窜。”鱼像听懂了似的,总在他说话时浮出水面,吐几个泡泡。有次鱼病死了,马爷爷难过了好几天,后来孙子从河里捞了两条放进去,他才笑了:“这缸离不了鱼,就像人离不了水。”
    nbsp院子里的石榴树长在石缸旁,树根顺着缸壁的缝隙往里钻,像在偷偷喝水。“这树是石缸喂大的,”马爷爷看着树上的红石榴,“每年结果,我都要摘两个放在缸沿,给石缸也尝尝鲜。”有年台风过境,石榴树被吹得歪向石缸,他冒着雨用竹竿撑住树,“不能让树砸着缸,它俩是老伙计,得互相照应。”
    nbsp现在家里早用上了自来水,但马爷爷还是习惯用石缸里的水。“自来水有股怪味,这雨水带着天的气,带着风的味,喝着踏实。”他泡茶只用缸里的水,泡出的茶带着淡淡的青苔香,老茶客们说:“这茶里有古城的味道,有石缸的静。”
    nbsp孙子要把石缸改成花坛,说“放些花好看”,马爷爷骂了他一顿:“这缸里装的是日子,是雨水,是咱马家的根,改成花坛,根不就断了?”孙子不敢再提,却偷偷在缸沿摆了盆多肉,“让现代的花,也陪陪古老的缸。”
    nbsp夕阳落在石缸里,把水染成了金红色,缸底的鹅卵石像浸在熔金里。马爷爷坐在缸边的竹椅上,看着水里的云影、树影、自己的白发影,像在看一部流动的老电影。石缸里的水轻轻晃着,映出他的笑,也映出古城的岁月——那些被雨水滋养的日子,那些靠石缸续命的时光,都在这缸水里,慢慢沉淀,慢慢流淌,像首永远唱不完的歌。
    喜欢。

第201章 巴蜀烟火里的器物志[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