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幺店子:巴蜀大地上的烟火锚点[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乡村小说]https://m.xcxs8.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山坳里的歇脚处:青瓦下的山风与腊肉香
nbsp青城后山的盘山路,像条被晒蔫的青蛇,在密林中蜿蜒。拐过第七道弯时,浓绿的树影里会突然漏出一角青瓦,那就是幺店子了。土墙是黄泥混着稻草糊的,年头久了,被雨水泡得发乌,墙根却钻出几丛野菊,秋天开得金灿灿的,花瓣上总沾着山雾凝成的水珠。屋顶压着块青石,是防着山风掀瓦,石上爬满青苔,像给石头披了件绿衣裳。
nbsp檐下挂着两串玉米,一串黄,是寻常的老玉米,粒大饱满,须子白得像银丝;一串红,是特意留种的“胭脂糯”,玉米粒圆滚滚的,透着胭脂般的红,据说是当年山里的采药人从峨眉山上带来的种。风穿过玉米串,“簌簌”响,像谁在轻轻摇着铜铃。门框上贴着副旧春联,“生意兴隆通四海”的“海”字被虫蛀了半边,却仍牢牢地粘在木头上,红纸上的金粉虽褪了色,阳光下仍能看出些微光。
nbsp店主是青石坳的周老汉,今年七十二,腿有点跛——年轻时挑山货翻了崖,左腿短了寸许,却因此守在了这山坳里。他总坐在门槛上编竹筐,竹篾是清晨从竹林里砍的,带着露水的清润,在他手里翻飞,转眼就成了个结实的筐底。嘴里哼着老调子:“山尖尖,路弯弯,店子就在云里头……”调子没谱,却跟着山风起伏,倒比收音机里的歌更入听。
nbsp筐编得实在,过路的药农、背水的妇人,谁缺个筐了,跟他说一声,下次来取就行。有回王药农来取筐,往桌上放了两株晒干的天麻,“抵筐钱”,周老汉也不推辞,收下天麻就往灶房挂,“这东西炖鸡最补,留着给山下的孙儿炖汤喝”。药农走时,他又从竹篮里抓了把炒花生,“路上磕着玩,解乏”。
nbsp灶房里的腊肉香,是这山坳里最准的时钟。周老汉的腊肉不熏,是用松针铺在缸底,撒上盐和花椒,腌足四十天,再挂在房梁上阴干。肉皮皱巴巴的,像核桃壳,切开却红亮,肥膘亮晶晶的,看着油,吃着却不腻——山风从窗缝钻进来,早把多余的油脂吹跑了。有回遇见个徒步的年轻人,啃着腊肉夹馍直咂嘴:“比城里的腊肉香多了!”老汉嘿嘿笑,露出豁了颗牙的牙床:“这肉吸了山雾,能不香?山雾是啥?是山神的唾沫星子,滋润着呢。”
nbsp堂屋的方桌是柏木的,桌面裂着缝,缝里嵌着经年累月的油垢和饭粒。有块裂缝特别宽,周老汉找了块红绸塞进去,说是“避邪”——那是五年前山洪冲垮半间屋时,从泥里捞出来的新娘子嫁衣碎片。现在红绸露在外面的部分,被手磨得发亮,倒成了桌子的“胎记”。
nbsp午后的阳光斜斜照进堂屋,在泥地上画格子。周老汉躺在竹椅上打盹,草帽盖着脸,竹椅“咯吱咯吱”响,像在跟他说悄悄话。桌上的粗瓷茶壶还冒着热气,茶是后山的野茶,叶子粗,梗子硬,泡出来的水带着点涩味,却解乏。有挑夫进门,不用喊,自己拿起茶壶倒茶,“咕咚咕咚”灌下去,抹抹嘴,往桌上丢两个硬币,硬币滚到桌边,老汉伸手一捞,捏在手里继续睡——山里的规矩,不用客套,心里有数就行。
nbsp傍晚的山风带着凉意时,周老汉会往灶里添把柴,火塘里的柏枝“噼啪”响,火星子溅到地上,很快又灭了。他从梁上摘下个竹篮,里面装着白天采的猕猴桃,青绿色的,硬邦邦的,“放灶边焐两天,就软了”。有放学的娃娃背着书包经过,会扒着门框喊:“周爷爷,有软猕猴桃没?”他就从灶边摸出两个,用围裙擦干净递过去,“慢点吃,别噎着”。娃娃们的笑声顺着山路飘远,惊起一群山雀,翅膀扫过竹篮里的玉米,落下几片黄澄澄的玉米粒。
nbsp夜里关门前,周老汉会提着马灯往山路走半里地。灯是铁皮的,锈迹斑斑,玻璃罩上蒙着灰,却仍能透出昏黄的光。他走得慢,跛着腿,马灯在手里晃悠,光在路面上拖出长长的影。“看看有没有晚归的”,他总这么说。有回遇见个迷路的摄影师,三脚架陷在泥里,正急得转圈,他把人往回领,灶上热了腊肉,锅里煮了面条,“山里的夜,比老虎还凶,没个亮,能把人熬垮”。
nbsp深夜的幺店子,只有灶膛里的余火和窗外的虫鸣。周老汉躺在里屋的木板床上,能听见山风刮过瓦檐的声音,像谁在檐下叹气。他摸出枕头下的旱烟杆,在床沿磕了磕,却不点——年轻时抽多了,肺不好。黑暗里,房梁上的腊肉轻轻晃,像在跟他说:“明天,又会有赶路的人来呢。”
nbsp平原上的路边摊:竹棚下的豆花与田埂语
nbsp成都平原的田埂,像被人用尺子量过,横平竖直,把万亩稻田切成了方格子。幺店子就守在格子的交叉点上,是竹编的棚子,四根竹竿撑着,顶上盖着茅草,像个倒扣的大蘑菇。棚子前摆着两张矮桌,桌面是树桩劈的,还带着树皮,边缘处被碗底磨得光滑,却仍留着树结的疙瘩,硌得人屁股发麻,却没人在意——在这平原上,“舒坦”从来不是靠桌椅,是靠风里的稻花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新津的刘二姐守着这棚子快二十年了。她娘家是种豆花的,嫁过来后,就在田埂边支起摊子,早上卖豆花,中午卖凉面,傍晚收摊回家,帮着丈夫侍弄田里的水稻。她的豆花是凌晨三点磨的,黄豆是自家种的“六月黄”,泡在井水里,磨出来的浆白得像牛奶,点卤时用的是石膏,“石膏轻点,豆花嫩;重点,豆花绵——看客人口味来”。
nbsp竹棚下的灶是黄泥砌的,支着口铁锅,锅里总温着豆花,上面飘着层薄油,是菜籽油,“防着豆花凉了”。旁边摆着个青花粗瓷碗,里面是红油辣子,辣椒是自家园子种的,晒得半干时用石臼舂碎,拌上白芝麻和花椒面,香得能勾得过路的三轮车都停下来。有回一个骑摩托车的小伙子,路过时猛吸鼻子,“吱呀”一声刹住车,“二姐,来碗豆花,多加辣子!”
nbsp平原的幺店子,更像个信息中转站。“李三哥家的谷子割了没?”“镇上供销社到了新化肥,说是比老牌子劲大”“王家媳妇生了个大胖小子,八斤三两呢”……农妇们挎着竹篮路过,总会停下来歇脚,一边用草帽扇风,一边扯家常。话顺着田埂飘,比村头的大喇叭还快。有收粮的贩子蹲在矮桌旁吃豆花,听着听着,就掏出小本子记:“张家庄的晚稻,估摸着亩产比去年多两百斤”“刘湾的谷子饱满,得早点去订”。
nbsp刘二姐的竹棚柱上,钉着块木板,上面用粉笔写着“今日菜价”,其实没人看——来的都是熟客,豆花一块五,凉面两块,多少年没变过。木板背面却写满了字,是谁欠了一碗豆花钱,谁寄存了一把雨伞,“王老五,欠豆花一碗,秋收还”“李嬢嬢,伞一把,花色:蓝底白花”……字是歪歪扭扭的,却没人赖过账。有回李嬢嬢来取伞,非要多给一块钱,“存了这么久,算保管费”,刘二姐把钱塞回去,“乡里乡亲的,算啥保管费?下次带把自家种的青菜就行”。
nbsp夏天的午后,日头最烈,田埂上的玉米叶卷成了筒。竹棚下却凉快,风从稻田里钻出来,带着稻花的甜香,吹得棚顶的茅草“沙沙”响。有个放鸭的老汉,把鸭群赶到池塘里,就来棚下歇脚,掏出腰间的酒葫芦,就着二姐给的腌萝卜,抿一口酒,眯着眼哼小调。二姐给他端碗凉白开,“少喝点,下午还得看鸭子呢”,老汉嘿嘿笑,“就两口,解解乏——你这棚子,比家里的堂屋还凉快”。
nbsp傍晚收摊时,刘二姐会把矮桌倒扣在长凳上,竹筐里的空碗叮当作响。有晚归的农人扛着锄头路过,她会喊住:“锅里还有点豆花,热乎的,要不要?”农人也不客气,拿起碗就盛,豆花拌着辣椒,吃得额头冒汗。远处的炊烟笔直地升起来,与天上的云缠在一起,竹棚的影子被夕阳拉得老长,像只趴在田埂上的大蚂蚱。
nbsp有年汛期,暴雨下了三天三夜,田埂被冲垮了半段,竹棚的一根柱子也被泡得发松。刘二姐的丈夫想把棚子拆了,“等水退了再重搭”,她却不肯,“万一有赶路人躲雨呢?”夫妻俩冒雨用石头把柱子顶住,又在棚子周围挖了排水沟。雨最大的那晚,真有个巡堤的村干部躲进来,浑身湿透,冻得发抖。刘二姐把丈夫的棉袄给他披上,又煮了碗姜汤,“喝了暖暖身子,这雨再大,也浇不灭人心里的火”。
nbsp老街上的“歇脚桩”:青石板上的茶香与旧事
nbsp铜梁的老街上,青石板被踩得发亮,像铺了一地的墨玉。幺店子就嵌在这些老房子中间,左边是铁匠铺,右边是杂货铺,门头挂着块蓝布幌子,上头用白粉写着“供应茶水”,“水”字被雨水泡得只剩半边,却谁都认得。门是两扇木门,关着时,门缝里也能透出灯光和笑声。
nbsp店主是个姓赵的老爷子,大家喊他赵大爷。他年轻时在重庆当学徒,学的是煮茶,后来回了老街,守着这铺子快五十年了。他的茶桌是张红木八仙桌,据说是祖传的,桌面被茶杯底磨出了一圈圈浅痕,像老树干的年轮。桌上总摆着套紫砂茶具,壶是“西施壶”,壶盖缺了个角,用铜皮补着,“补了三十年,铜皮都包浆了”,赵大爷总摩挲着壶盖说。
nbsp老街上的幺店子,多是“慢生意”。清晨开门,先烧上一壶水,用的是老街深处的井水,“井水甜,泡出来的茶才不涩”。水开时,壶盖“突突”跳,赵大爷就慢悠悠地洗茶、投茶、注水,动作行云流水,像在表演。第一泡的茶水不喝,用来烫杯子,“叫醒杯子,茶才肯好好待着”。
nbsp来的多是老街的老人,揣着个旱烟袋,一坐就是一下午。张铁匠打完一把镰刀,会拎着铁钳过来,“老赵,来杯沱茶”;杂货铺的王婶,算完账也会过来歇脚,“今天卖了三匹花布,都是年轻人喜欢的碎花”。大家围着八仙桌,从镇上的旧事讲到邻县的趣闻,“前清时,这条街有十三家当铺”“民国那阵子,有个戏班在街口搭台,唱了三天三夜的《白蛇传》”……唾沫星子溅在桌面上,混着旱烟味和炒瓜子的香。赵大爷不插话,只顾着添柴、续水,听着听着,手里的铜壶“当”地磕在灶沿上,自己先笑出了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老街的幺店子,还管着“寄存”的事。谁家办喜事,没地方放嫁妆,就先寄存在店里;谁家孩子上学,中午不想回家,就把饭盒放在灶边温着。赵大爷的里屋,堆着些旧物件:一把断了弦的二胡,是老瞎子琴师留下的;一个掉了底的陶罐,是卖酱菜的周婆婆年轻时用的。“都是念想”,他说,“老街的人走了,物件留下,铺子就不算空”。
nbsp有回一个穿西装的年轻人,拿着张老照片来寻亲,照片上是间幺店子,门口站着个梳辫子的姑娘。赵大爷眯着眼看了半天,“这不是我家铺子吗?这姑娘是我妹子,嫁到成都去了,走了快四十年了”。年轻人眼圈一红,“我是她孙子,奶奶说,老街的茶最香”。赵大爷赶紧烧水泡茶,茶是当年他妹子最爱喝的碧潭飘雪,“你奶奶总说,这茶里的茉莉花,像咱老街的春天”。
nbsp傍晚的老街,灯笼一盏盏亮起来,红通通的光映在幺店子的木门上。赵大爷搬出竹椅坐在门口,看着石板路上的人流,手里转着两个核桃,核桃被盘得发亮,像两块油浸过的琥珀。有熟客路过,递根烟,他摆摆手:“戒了,守着这铺子,闻着茶香就够了。”烟味混着茶香飘远,石板路的缝隙里,仿佛还藏着当年马帮经过时的铜铃声。
nbsp江边上的候船点:木楼里的涛声与船谣
nbsp泸州的长江边,码头石阶被江水泡得发乌,像条通往水底的墨色天梯。幺店子就长在天梯的半腰,木头搭的,半截在岸上,半截悬在江滩上,底下用三十根木桩支着,涨水时,江水能漫到木桩根,却冲不垮——“木头泡在江里,越泡越硬,比石头还结实”,店主陈师傅总拍着柱子说,手掌拍在木头上,“咚咚”响,像敲鼓。
nbsp木楼的门是块整木板,厚三寸,被江风吹得发黑,门轴上缠着几圈麻绳,开关时“嘎吱嘎吱”响,像老船的锚链在动。门楣上挂着块铁皮牌,用红漆写着“候船栈”,漆皮被浪花溅得斑驳,“候”字的竖钩断了,倒像个歪歪扭扭的“侯”,陈师傅说:“来这儿的都是船家,在水上漂的,都是生活的王侯。”
nbsp进门左手边是个柜台,其实就是块厚木板,钉在两根木柱上,板上摆着个搪瓷缸,里面插着几支铅笔和一本厚厚的登记簿。登记簿的纸页泛黄,边角卷着,上面记着船讯:“上水船,辰时三刻到,载棉花”“下水船,未时一刻发,搭客十二人”,字迹多是歪歪扭扭的,有的还被江风吹干的水渍晕成了一团。陈师傅不识多少字,却认得每个船工的名字,谁来问船期,他就指着本子上的圈点:“王老大的船,明天响午准到,他船上的烟囱冒黑烟,老远就能看见。”
nbsp柜台后堆着几捆麻绳和帆布,是给船工们应急用的。有回一艘货船的帆布被浪撕破了,船工们抱着布卷冲进店里,陈师傅踩着板凳,帮着用粗线缝补,针扎下去,线拉得“绷直”响,他说:“帆布要缝成‘之字,才禁得住浪扯——我爹教的,他拉了三十年纤,啥风浪没见过?”
nbsp灶房在里间,泥砌的灶台被柴火熏得油亮,铁锅边缘结着层厚厚的油垢,像镶了圈黑琥珀。灶台上总温着一大锅水,水里漂着个铁笼,笼里蒸着玉米和红薯,是给早到的船工垫肚子的。陈师傅的燃面是一绝,面条要选本地的“碱水面”,揉面时加足碱,煮出来的面黄澄澄的,筋道得能弹起来。炒臊子用的是猪后腿肉,切成小丁,和着豆瓣酱、芽菜、蒜末一起炒,炒到肉丁出油,香气能顺着江风飘出半里地。
nbsp天刚蒙蒙亮,江面上的雾还没散,就有货船“呜呜”地鸣着笛靠岸。船工们光着膀子从跳板上跳下来,浑身是汗和江泥,脚底板在青石板上“啪嗒啪嗒”响,一进门就喊:“陈师傅,来碗燃面,多加臊子!”陈师傅应着,抓一把面条扔进沸水,竹筷在锅里搅得飞快,面条在水里翻卷,像一群不安分的鱼。捞面时要甩得利落,面汤“哗啦”一声泼回锅里,面条落在碗里,趁热淋上红油,撒把葱花和酥黄豆,最后舀一大勺臊子,“齐活!”
nbsp船工们不坐凳子,都蹲在门槛上吃,膝盖顶着胸口,方便随时起身干活。有人嫌辣,会端起桌上的凉茶猛灌,茶水是老鹰茶,泡得浓黑,苦得人皱眉,却解辣解腻。有个叫李老四的船工,吃面条总发出“呼噜呼噜”的响,他说:“在船上吃饭,慢了会被浪晃得洒一地,练就了这本事。”陈师傅听着,就往他碗里多添一勺臊子,“慢点吃,今天的面管够”。
nbsp江风从窗口灌进来,卷起地上的碎面条,吹得挂在墙上的蓑衣“扑扑”响。蓑衣是棕丝编的,缝补过好几处,是陈师傅父亲留下的,下雨时,他就披着它去码头帮船工们收缆绳。墙上还挂着顶草帽,帽檐破了个洞,露出里面的竹篾,陈师傅说:“这是张老五的,去年他跟船去了重庆,忘在这儿了,等他回来取,帽檐的洞我都用布补好了。”
nbsp候船栈的墙角堆着些奇怪的物件:半截船桨,桨叶上有个大豁口,是被礁石撞的;一个掉了底的陶罐,是用来装淡水的;还有个锈迹斑斑的铜铃,挂在门口的钩子上,船要开时,陈师傅就摇着铃喊:“开船喽——”铃声“叮铃铃”的,混着船工们的吆喝声,在江面上飘得老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中午日头最烈时,没船的空档,船工们会凑在店里打扑克。牌是副旧扑克,“大王”的角掉了,用透明胶带粘着,“小王”的图案被磨得看不清,却谁都认得。输了的人要去江里打桶水,或者给大家买烟,烟是最便宜的“经济烟”,烟盒皱巴巴的,抽起来呛人,却能把困意赶走。陈师傅不打牌,坐在门口的竹椅上,一边编渔网,一边听他们说笑。渔网是给附近的渔民补的,他编网的手法是跟父亲学的,网眼大小匀整,结打得紧实,渔民们说:“陈师傅编的网,能网住十斤重的鲤鱼,却漏得掉一两的小鱼——懂规矩。”
nbsp江边上的风,说变就变。有时上午还是晴空万里,下午就刮起了狂风,江面上的浪像小山似的涌,拍在木楼的桩子上,“砰砰”响,整栋楼都跟着晃。这时陈师傅就会把马灯挂在门口的竹竿上,灯光穿透雨幕,在江面上投下一团昏黄的光晕。有回一艘小渔船在风浪里迷了路,看见灯光就拼命往岸边划,船靠岸时,渔民浑身湿透,抱着桅杆直发抖,陈师傅把他拉进屋里,用干布擦他的头发,灶上煮着姜汤,“别怕,进了这门,就安全了”。
nbsp傍晚收工前,陈师傅会盘点登记簿,把当天的船讯用红笔圈出来,再把第二天的船期用白粉笔写在门口的小黑板上。黑板旁边钉着块木板,上面挂满了钥匙——有船工寄放的船舱钥匙,有渔民的小渔船钥匙,还有附近住户托他保管的家门钥匙。“都是信得过我”,他摸着那些钥匙说,钥匙上的铜环被磨得发亮,串钥匙的麻绳换了又换,却总也换不掉那份沉甸甸的信任。
nbsp汛期来时,江水漫到木楼的地板下,“咕嘟咕嘟”地冒泡,像在楼下煮着一锅大水。陈师傅就把桌子搬到高处,照样营业。船工们蹚着水进来,裤脚卷到大腿根,泥点子溅得满身,却乐呵呵地喊:“陈师傅,煮碗面,多加醋!”面煮好了,端在手里,看着江水滚滚东流,心里踏实——只要这幺店子还在,上岸就有热饭,下船就有牵挂。
nbsp月亮升起来时,江面上撒满了碎银。陈师傅关了店门,却不关窗,让江风带着涛声进来。他坐在灶前,添一把柴,火苗“噼啪”响,映着他满是皱纹的脸。锅里的水又开了,他舀一杯,泡上茶,对着江面喝,茶水里晃着月亮的影子,像把整个长江的夜色都喝进了肚里。远处传来货船的鸣笛声,悠长而嘹亮,陈师傅笑了,对着江面说:“慢点走,明天的面,我给你们留着。”
nbsp官道边的“路碑店”:青砖下的马蹄与星光
nbsp成渝古道的中段,有座青砖砌的幺店子,门口立着半截残碑,碑上刻着“距资阳县城三十里”,字迹被风雨磨得浅了,却仍能辨认。当地人叫它“路碑店”,说这碑是店子的“魂”,碑在,店子就在。
nbsp店子的墙是青砖砌的,砖缝里嵌着糯米浆和石灰,硬得像石头,几百年过去了,墙面只裂了几道细缝,用黄泥补着,反倒像给老墙添了几道笑纹。屋顶盖着青瓦,瓦垄整齐,檐角微微上翘,像只展翅的鸟。门口有两株老槐树,树干要两人合抱,枝桠交错,把半个店子都罩在绿荫里,夏天时,树底下能摆四张桌子,凉风习习,比屋里还舒服。
nbsp店主姓杨,是个五十多岁的汉子,祖上三代都守着这店子。他的父亲曾跟他说:“这店子是给官路上的人喘气的,不管是骑马的官爷,还是挑担的脚夫,进了门都是客。”杨师傅记着这话,店里的长凳永远擦得干干净净,茶水永远是热的,哪怕深更半夜有人敲门,他也会披着衣服起来开门。
nbsp店里的柜台是紫檀木的,据说是明朝传下来的,桌面被铜钱和银锭磨出了一层包浆,油亮油亮的。柜台上摆着个青花瓷瓶,瓶里插着干花,是去年秋天采的野菊,虽然干了,却仍保持着盛开的姿态。瓶边是个黄铜算盘,珠子被拨得发亮,杨师傅算账时,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比现在的计算器还快。
nbsp官路上的客人,来得杂。清晨有骑马的信使,穿着驿站的号服,腰间挂着公文袋,缰绳一勒,马在店门口打个响鼻,人跳下来就喊:“杨掌柜,来两斤酱牛肉,一囊烧酒,要快!”杨师傅应声,从柜台后的架子上取下用油纸包好的牛肉,又从酒缸里舀出烧酒,灌进羊皮囊里,“客官慢走,路上当心”。信使接过东西,往马背上一搭,翻身跃上马鞍,马蹄声“哒哒哒”地远去,扬起一阵尘土。
nbsp中午多是押镖的镖师,一行十几人,推着镖车,车轱辘在石板路上“吱呀”响。镖师们进店后,先把镖车停在门口,镖旗插在车辕上,“振远镖局”四个大字迎风招展。为首的镖头会拍着杨师傅的肩膀说:“老杨,来十碗牛肉面,多加辣子!”他们吃饭时也不松懈,两人一组,轮流盯着镖车,刀不离身,嘴里却说着笑话,“上次过铜锣峡,遇见个劫道的,看我们人多,吓得掉了刀就跑”。
nbsp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在地上织出格子,店里静悄悄的,只有墙角的座钟“滴答滴答”地走。杨师傅坐在柜台后,翻看着一本泛黄的登记簿,上面记着来往客人的姓名和去向:“光绪二十三年,李某,从成都往重庆,带药材三箱”“民国五年,张某,从重庆往成都,携家眷五人”……字迹换了好几种,是杨家几代人接力记下来的,纸页上还留着当年的茶渍和墨痕,像在诉说着官路上的往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最热闹的是赶场天,附近村子的人都要走官道去镇上,路过店子时,总会进来歇脚。农妇们挎着竹篮,里
第204章 幺店子:巴蜀大地上的烟火锚点[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