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巴蜀童谣、顺口溜与吆喝里的烟火人间[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乡村小说]https://m.xcxs8.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p; nbsp花香还没散尽,小吃摊的吆喝就接了上来。“凉面、凉皮、凉粉儿——酸辣可口嘞——”摊主站在红油桶旁,手起刀落切着凉面,黄瓜丝、豆芽、花生碎“哗哗”入盆,淋上红油时“滋啦”一声,香气直往人鼻子里钻。“锅盔——刚出炉的锅盔——”的吆喝更霸道,带着面香和肉香,让人忍不住咽口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最诱人的是夜市的吆喝:“烤脑花——麻辣鲜香的烤脑花——”烤架上的脑花冒着泡,葱花、折耳根、辣椒面撒上去,摊主用铲子翻搅着,“滋滋”声里,香气能勾着人走半条街。“串串香——一元一串——”的吆喝更热闹,老板站在沸腾的红汤前,大声招呼:“随便选,红汤白汤都有,辣得跳脚也停不下来!”这些吆喝声里,藏着巴蜀人对“吃”的执着——再忙再累,一顿热辣的小吃,就能把日子熨帖得舒舒服服。
nbsp(四)深夜的温情:抄手与故事
nbsp深夜的街巷渐渐安静,却总有一盏灯为晚归人亮着,那是卖抄手(馄饨)的小摊。“抄手——热乎的抄手——”摊主的吆喝声带着倦意,却格外温暖。
nbsp成都锦里的老摊主说,他的吆喝是“喊给晚归人听的”:“加班的、打牌的、赶夜路的,听到这声,就知道有口热汤喝。”抄手在锅里“翻滚”,汤里放着紫菜、虾皮、葱花,盛出来时冒着热气。“有个年轻人,失恋了,在我这儿连吃三碗,边吃边哭,我没多问,就给他加了个蛋,说‘吃饱了,啥坎儿过不去。后来他成了常客,说‘听到你的吆喝,就像到家了。”
nbsp四、声音里的传承:从消失到回响
nbsp这些声音,曾是巴蜀街巷的“背景音”,如今却渐渐稀疏。磨剪刀的吆喝被电动磨刀器取代,补锅匠的担子成了博物馆的展品,连卖豆花的都开起了连锁店,用扩音器播放录音。
nbsp但总有人在守护。成都的非遗传承人李老师,带着孩子们学唱童谣,“让他们知道,爷爷奶奶小时候唱的歌,比动画片主题曲还好听。”重庆的老街改造中,特意保留了“吆喝墙”,把“磨剪子”“卖花”的声音录下来,游客扫码就能听,“像给老街留了个会说话的记忆。”
nbsp更动人的是民间的自发传承。在成都宽窄巷子,有位老爷爷每天下午都坐在竹椅上,用四川话念顺口溜:“人活一辈子,就图个实在……”围听的孩子们笑得前仰后合,眼里闪着光。在重庆磁器口,卖黄果兰的婆婆依然挎着竹篮,吆喝声虽不如年轻时响亮,却依然能引来姑娘们的目光。
nbsp这些声音,是巴蜀人的“声音基因”——童谣里的纯真、顺口溜里的智慧、吆喝里的热辣,早已刻进骨子里。它们像嘉陵江的水,看似平淡,却滋养了两岸的草木;像老茶馆的茶,初尝微苦,细品才知醇厚。只要还有人记得“张打铁,李打铁”,还有人会说“懂得起”,还有人能哼出“豆花儿”的调子,这些声音就永远不会消失,只会在巴山蜀水间,继续流淌,继续回响。
nbsp五、时代浪潮下的坚守与新生
nbsp成都宽窄巷子的清晨,总有些不寻常的动静。68岁的陈德明爷爷背着个褪色的帆布包,包里装着三样“宝贝”:一把磨得发亮的铜铃、一沓手写的童谣歌词、一个老旧的录音机。他不是来旅游的,而是来“教歌”的——教路过的孩子们唱那些快要被遗忘的巴蜀童谣。
nbsp“‘张打铁,李打铁,来,跟着爷爷念!”陈爷爷摇响铜铃,清脆的“叮铃”声驱散了游客的喧嚣。几个背着书包的孩子被吸引过来,好奇地盯着他手里的歌词本。“这是我小时候奶奶教我的,”陈爷爷指着歌词上的歪扭批注,“‘打夜铁不是真的熬夜打铁,是说做人要勤快;‘摇花灯是盼着日子红火。”他边说边拍手,节奏从慢到快,孩子们跟着模仿,奶声奶气的“打铁”声混着铜铃声,像在给古老的巷子注入新的活力。
nbsp陈爷爷的“教歌”始于五年前。那天他在公园遛弯,听见几个孩子唱着网络神曲,却没人能答出“虫虫飞”是什么意思。“心里像被针扎了一下,”他说,“这些歌是祖宗传下来的,咋能说忘就忘?”于是他翻出压箱底的旧笔记本,那是他年轻时记录的童谣,纸页泛黄,却字字清晰。他开始在街头教唱,有人觉得他“老糊涂”,但更多人被打动——年轻父母录下视频发朋友圈,外地游客跟着学几句当纪念,甚至有小学请他去当“校外辅导员”。
nbsp比陈爷爷更“新潮”的,是成都“声景实验室”的年轻人。28岁的设计师林溪带着团队,正用3D音效还原老成都的吆喝声。“我们走访了20多位老手艺人,录下他们最地道的吆喝,再配上环境音——比如卖豆花的吆喝,要混着竹椅的‘吱呀声、井水的‘叮咚声;磨剪刀的吆喝,得有青石板的脚步声、风声穿过巷口的‘呜呜声。”林溪点开一段录音,“磨剪子嘞——锵菜刀——”的声音响起,背景里仿佛真有位老人扛着长凳,一步步从街角走来。
nbsp这些声音被做成了“声音地图”,扫码就能在手机上收听。“有个在上海工作的成都人,听着‘卖黄果兰的吆喝哭了,说想起了外婆挎着篮子的样子。”林溪说,他们还和游戏公司合作,把吆喝声放进以老成都为背景的游戏里,“让00后在打游戏时,突然听到一句‘豆花儿,说不定就会问爸妈:‘这是什么意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在重庆,保护吆喝声的方式更“接地气”。渝中区的“老街市集”每月开一次,专门邀请老手艺人摆摊,要求他们必须“亮嗓子”吆喝。65岁的周师傅是市集的常客,他的磨刀摊前总围着人——不是因为大家多需要磨刀,而是想听他那声“磨剪子嘞——锵菜刀——”。“以前走街串巷,一天喊上百遍,现在老了喊不动了,但只要站上这个摊子,嗓子就像开了闸。”周师傅磨刀时,总会给围观的年轻人讲:“‘锵是錾子凿刀刃的声音,得喊得有劲儿,才显得手艺硬气。”有个00后姑娘迷上了他的吆喝,跟着学了半个月,竟能喊出几分沧桑感,“她说要录成手机铃声,让同学都听听‘老重庆的声音。”
nbsp六、声音里的文化密码
nbsp这些看似简单的声音,藏着巴蜀人最本质的生存哲学。重庆民俗专家吴文说:“童谣教我们温柔,顺口溜教我们通透,吆喝声教我们热情——这三样加起来,就是巴蜀人的‘精神DNA。”
nbsp童谣里的“温柔”,藏在对自然的敬畏里。“月亮走,我也走”不是简单的跟从,而是把月亮当成平等的伙伴;“虫虫飞”不是戏耍,而是对微小生命的尊重。“老辈人没学过‘环保,却用童谣告诉孩子:天地万物都有灵性。”吴文举例,四川农村至今保留着“送虫虫”的习俗:孩子生病,奶奶会念“虫虫虫虫走,走到外婆家去吃酒”,边念边用扫帚轻轻扫过孩子身体,“这不是迷信,是用温柔的方式化解恐惧,教孩子与自然和解。”
nbsp顺口溜里的“通透”,是巴蜀人在艰苦环境里炼出的生存智慧。“人活二十几,全靠懂得起”,不是教人流滑,而是说要体谅他人——农忙时帮邻居割稻子,不说“我来帮你”,而是默默拿起镰刀;朋友落魄时不追问原因,只说“我请你吃火锅”。“巴蜀多山多水,以前交通不便,邻里互助是活下去的根基,顺口溜就是把这些道理编得好记,代代相传。”吴文说,“吃饭垒尖尖,打架梭边边”更妙,“‘垒尖尖是实在,‘梭边边是不逞强,合起来就是‘既要认真生活,又要懂得退让,这不是懦弱,是韧性。”
nbsp吆喝声里的“热情”,藏着巴蜀人对生活的热爱。卖豆花的喊得缠绵,是想让你尝到清晨的第一口鲜;卖花的喊得清甜,是想让你把芬芳带回家;连补锅匠的吆喝都带着股劲儿,仿佛在说“你的锅我能修好,你的日子也能过好”。“以前日子苦,一把钝刀、一口破锅都要修了再用,但吆喝声里从来没有抱怨,只有‘快来呀,我能帮你的热忱。”吴文记得,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新锅,补锅匠总会多补一个小漏洞,不收钱,只说“娃娃长身体,要多熬点粥”,“那声‘补锅哦,其实是‘我帮你的另一种说法。”
nbsp这些智慧,正在以新的形式延续。成都的“方言脱口秀”里,演员把顺口溜编成段子:“‘懂得起不是装糊涂,是‘看破不说破,朋友有的做”;重庆的“非遗课堂”上,老师用“王婆婆烧茶”的手指谣,教孩子们“待客要真诚,处事要灵活”。“就像老面发酵,这些声音里的道理,放进新的时代面团里,照样能发得又大又香。”吴文笑着说。
nbsp七、永不消逝的回响
nbsp去年中秋,成都举办了一场“声音晚会”。舞台上没有明星,只有八位普通人:教童谣的陈爷爷、录吆喝声的林溪、磨刀的周师傅、唱方言歌的乐队……他们轮流“发声”,台下三千观众跟着合唱。
nbsp当陈爷爷领唱“月亮走,我也走”时,全场的手机闪光灯亮了起来,像一片流动的星空。有位70岁的奶奶抹着眼泪说:“想起了我妈哄我睡觉的样子,她就这么唱着,拍着我的背,直到我睡着。”一个5岁的小男孩举着荧光棒,跟着喊“磨剪子嘞”,声音奶声奶气,却引得全场鼓掌——他的爷爷就是位磨刀匠,平时总嫌爷爷的吆喝“吵”,那天却偷偷对妈妈说:“爷爷的声音,原来这么好听。”
nbsp晚会的最后,大屏幕播放着采集来的“声音标本”:1950年代卖花婆婆的吆喝、1980年代补锅匠的风箱声、2000年代孩子们的拍手歌……这些声音从模糊到清晰,从古老到年轻,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河。主持人说:“我们记录这些声音,不是为了回到过去,而是想告诉未来:巴山蜀水的热闹,从来不是寂静的;巴蜀人的日子,从来不是寡淡的。”
nbsp散场时,月亮正好升起来,有人哼起了“月亮走,我也走”,渐渐的,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歌声穿过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穿过车水马龙的街道,传到锦江岸边——那里,卖抄手的小摊还亮着灯,摊主的吆喝声混着歌声,温柔得像母亲的手,轻轻拍着这座城市的夜晚。
nbsp这些声音,或许会换一种模样存在——不再是走街串巷的吆喝,而是手机里的音频;不再是口口相传的童谣,而是课本里的“非遗课程”。但只要有人记得“张打铁”的节奏,懂得“懂得起”的深意,能在听到“豆花儿”时心头一暖,它们就永远活着,活在巴蜀人的血脉里,活在每一个被这些声音打动过的人心里,像嘉陵江的水,永远奔涌,永远明亮。
喜欢。
第200章 巴蜀童谣、顺口溜与吆喝里的烟火人间[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